01/新闻中心

每周焦点

010-60294863

成功案例

每周焦点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每周焦点 > 内容

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作者:金火炬时间:2019-07-04 13:49:20来源:佚名 点击量:0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其主体包括生活在校园内的学生、教师和行政人员三大群体。校园文化可分为四个层次: 精神文化,即校园文化创设的思想与心理氛围;制度文化,即由校园文化的组织、机构及其规章制度确定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即由校园文化延伸到具体现实中培养形成的行为准则;物质文化,即由校园文化的物质条件构造的各种教学、科研、生活的设备、设施、房屋等,是以环境为载体,是校园文化的外部表现形式。 

  二、推进中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1、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学校领导、教职工和学生共同遵守的基本理念、价值标准、道德风貌等精神意识,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体现着校园文化的方向、实质和水准。 
  校长首先要有比较高的办学品位,有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支撑,以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现代的眼光为学校的生存发展决策。因此,学校有一个高水平的领导班子,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科研班子;要总结提炼出富有特色的团队精神,把全体教职员工凝聚在一起。其次是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一个学校如果校风不正,学风不浓,教风不严,很难说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社会也不会认可。所以,领导者和广大的教职工要以学校的办学思想为宗旨,围绕学校的办学方针和计划,齐心协力,努力奋斗。 
  2、制度文化建设 
  学校制度文化既表现为以文本、书面文字等形式显现出来的学校规章制度,又表现为师生对建立和遵守规章制度的态度和价值观,是规范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校园文化中其他要素得以正常、高效运行的润滑剂,具有巨大的潜在保障功能。应该在充分征求教师和学生意见的基础上,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修订、补充、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凸显学校优势、体现校本意识,具有特色的组织管理体系和制度体系。在管理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制度无情人有情,体现人文关怀,让制度成为规范师生行为的自觉规范,激发师生积极向上的工作和学习的热情,营造和谐、愉悦的人文环境,真正发挥制度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学校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念和在办学理念指导下形成的目标追求、群体意识、道德规范、办学风格等,是学校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要构建学校成员共同的价值体系,完善群体的事业指向,不断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团队精神;要尊重学校成员的个性特点、抱负志向和个人意愿,发挥每一位学校成员的才干,为其搭建充分展示个人才华、创新工作水平、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使学校成员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发展自己,形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进而发展学校。 
  3、行为文化建设 
  学校行为文化体现在教师和学生在现实中培养形成的行为准则。大家常说学校无小事,事事都育人;老师无小节,时时都育人。比如孩子犯了错误就让写检讨,作业不完成就罚站等现象,都折射出一个教师行为文化的问题,需要学校管理者从思想、制度、行为等方面加以反思,注重引领,从而促进教师行为文化的建立。 
   要靠富有创新特色的教师,通过富有创新特色的教育教学活动去实现。而人的行为文化品位如何,则直接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成果。因此,学校一定要加强教师的行为文化建设,从道德素质、知识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等方面对教师进行规范和培养,不断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 
  4、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是校园文化发展程度的一个外在标志,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对师生具有重要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优美的物化环境包括校园建筑风格、绿化、美化的环境、自然的景物特色、现代化的设施等。由文化构筑的环境蕴含着对真善美的追求,具有激励和约束双重作用,熏陶人的灵魂,感染人的心境。人在不同的环境里心情是不一样的,受到的教育和感染也是不一样的。在一个群情振奋的环境里,人们会热血沸腾,兴奋不已,这是环境的激励作用;“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说的就是环境的感染作用。这种物质文化的教育功能是潜移默化的,它给师生创造了一个庄重的“磁场”,其教育魅力于无形中统摄着师生的灵魂,从而内化为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创造力量。 
  总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合理培育校园文化,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健康进行。校长是校园文化的领袖,必须具有广阔的视野,对教育的发展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掌握教育理论、尊重教育规律、把握教育改革动态,对自己所在学校定位准确,运用现代的文化模式来规划和设计校园文化建设的长短期目标,以确立全校师生员工为之奋斗的共同文化愿景,营造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和综合实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

相关链接:

精品展示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35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