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新闻中心

每周焦点

010-60294863

成功案例

每周焦点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每周焦点 > 内容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专业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作者:金火炬时间:2019-07-05 14:38:37来源:佚名 点击量:0

  高校优秀校园文化的形成,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不断沉淀、积累和提炼。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应该具备高等学校(大学)校园文化的一般规律,同时又有自己的特定属性和内涵。2006年启动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提出要加强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2010年启动的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提出了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的目标,说明校园文化建设逐渐受到重视。然而对于大多数建校不久的高职院校来说,高职校园文化与高职院校一样,历史较短,底蕴不足。要确立适合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校园文化,就需要一个长期的摸索和积累的过程。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前身为是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于2002年升格为高职,曾是国内唯一以食品行业为背景、以食品科学技术应用为特色的公办高职院校,现为苏北唯一的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学院自成立之初,依托本地区得天独厚的食品优势,植根于食品职业教育不动摇,有着鲜明的食品专业特色。现有41个专业涵盖了食品产业链中食品原料生产、食品加工、食品机械、食品质量控制、食品贮运与营销及餐饮服务等主要环节;专业建设提出了“围绕食品产业链,做强优势专业群”整体规划,专业实施推行“多元融合,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同时加强校政行企合作,搭建江苏食品职教集团等发展平台,在人才培养中实施 “大食品”文化建设,进而形成了以“诚信”、“良心”为核心的食品文化体系。 
\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现状 

  近几年,大部分的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将校园文化建设,也已成为业内关注的热点。但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认识和实践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有的高职院校没有理解何为校园文化,以为搞几台晚会,办几场讲座,就是校园文化;有的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定位不准,认为普通高校的人文素养文化就是校园文化;有的高职院校曲解校园文化,将校园“用心”布置,满校园全是“文化”,反而是没了文化。更多的高职院校,照搬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结果由于学校历史底蕴、学校人文环境和师生素质结构等问题,校园文化搞得不伦不类,显示出了另类“特色”。 
  自2006年以来,高职院校发展的重点是示范性和骨干校建设。各高职院校各显神通,与其说是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实力的较量,不如说是发展内涵和办学特色的比拼,其很大程度就体现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特色上。为此,为提高各自影响力,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和骨干校在学院内涵建设,特别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为此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果,有的还形成了品牌效应。如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传承和发扬宁波商帮精神与文化,以历史精神、文化传承的校园文化特色“厚德、进业、明智、笃行”,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内涵力。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立足港城、服务社会、产学合作、争创一流”,充分利用和发挥外向型特征鲜明的开发区的区位优势,引入企业文化,融汇地方文化,形成适合于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区域文化型特色校园文化。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打造现代纺织服装技术教育模式,传承红帮历史风范,以“现代红帮”身份代言中国纺织服装职业教育,演绎红帮新的文化特色。这几所特征鲜明的高职院校很快便脱颖而出,在国内成为高职院校的示范。但是基于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挖掘不够,使得校园文化的层次感不强。 

  二、学院专业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举措 

  在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建设过程中,学院借助“江苏食品职教集团、中国食品药品职教联盟、今世缘酿酒学院、淮扬菜烹饪学院”等平台,在校政行企“四个合作”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进一步优化了“多元融合,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骨干校建设专业(群)依据产业与岗位特点,探索形成了各自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为全校专业(群)建设的领头羊,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中专业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1、建立校企“四双”合作运行新机制 
  在合作办学理事会指导下,该专业(群)依托食品职教集团,探索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运行机制,形成“双设计、双管理、双指导、双考核”的运行机制。依据合作需求,校企双方系统设计了合作一体化的策略方案。依厂建校,在“蒙牛乳业”等多个公司建立了“厂中校”和教师工作站,学生定期进行“工学交替”。学生在校内学习和企业实习,均由校内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指导。校企共同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评价与考核体系,将企业用人评价标准和岗位考核内容有机融入。此外,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各方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用于改进人才培养相关环节。达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结合,将课程标准与岗位需要对接的目的。 
  2、构建“基于认识论、学期项目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 
  学院专业(群)以典型工作任务、岗位能力及素质要求为依据,重新构建基于认识论、学期项目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安排先单向后综合、先简单后复杂,理论与实践交叠实行,提高教学效果。课程实施中创新实践“见微知著”教学新模式。每门专业课程根据课程目标分解都设计微课程,实现知识技能碎片化,集成了系列微课资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3、打造“双兼互聘、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为提升专业建设在行业中引领能力,学院聘任了行业企业专家作为兼职专业带头人,专业建设实施双带头人制。专业建设本着“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柔性引进原则,聘请多名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一定理论水平的管理、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作为专业课和实践教学兼职教师。同时,该校在技能性强的专业课程中实施“一课双师”教学制度,由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组成课程教学小组,使教学更贴近企业岗位要求。 

  \

相关链接:

精品展示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35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