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新闻中心

每周焦点

010-60294863

成功案例

每周焦点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每周焦点 > 内容

高职院校的校园特色文化构建

作者:金火炬时间:2019-07-31 14:13:36来源:佚名 点击量:0

  一、构建办学特色是高职院校特色构建的前提 

  1、明确的办学理念 
  高职院校要注重办学理念的确立,构建特色理念。北大的“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哈佛大学的“以真理交友”等都表明这些名校在持续发展中,首先就树立了明确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主要是指对为什么办学、办什么样的学、如何办学等一系列问题的比较系统、成熟的思考和认识。对一个学校来说,办学理念至关重要,它是一种精神,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也是学校构建特色的重要方面。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创造性地提出了两个“零距离”办学理念,即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零距离、学生学习与岗位零距离。在这种理念指导下,该学院全方位打造新的教学模式——“先学实践、后学理论”。
  2、准确的办学定位 
  办学定位是指学校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遵循高职教育的内在规律,确定的学校发展的目标内涵、类型归属和办学使命等。办学定位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方向选择、角色定位和办学特色,关系到学校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关系到学校各项功能的充分发挥,是学校制定发展规划、方针政策、拟定制度的理论依据,是学校沿着正确方向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保证。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是高职院校对自身在社会及教育系统中所处位置的选择与确定。准确的办学定位不仅有利于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整个社会及高职教育系统的健康运行。因此,每一所高职院校都要从本校的办学理念、自身的办学条件、服务的对象特点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特性和学校周边地区的经济环境等进行仔细比较、认真分析,准确确定学院的办学定位:(1)办学类型定位,即要坚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方向;(2)办学宗旨和目的定位,即要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对高职教育多样化的需求,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求知、求技、求职等多方面的需要;(3)办学模式定位,即要实现教育与生产(企业)相结合、教育与科研开发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4)办学策略定位,即坚持学校以人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人才培养以能力为本;(5)目标定位包括发展目标定位和培养目标定位。其中,发展目标定位指高职院校的发展规模必须适应地区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培养目标定位指高职院校要根据经济发展状况、行业特征、地区特征等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6)专业和学科定位,即要认真研究回答好建设什么样的专业,如何建设校园特色文化专业以及建设多少个特色专业等问题;(7)层次定位指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在目前应定位为专科层次。 

  二、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特色构建的基础 

  校园文化主要指校园的人文氛围和整体的精神风貌,具体体现在学校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管理制度、历史沉淀等方面。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神财产,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能提升学校的品位与声誉,对本校师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有积极的作用。 
  1、校园物质文化构建 
  校园物质文化指学校的物质环境,包括自然景观、建筑风格、校景校貌、基础设施和活动中心等。这些可视设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自然美感,或博大恢弘、或谨严有序、或恬淡静美,不同的气韵给人以不同的文化熏陶,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有重要的作用,影响学生思想情感、道德行为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发展。高职院校在校园建设中,要积极渗透一种与其独特的办学理念相协调的文化灵性,以其特立独行的建筑风格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如校园内要多用人性化的名言警句、委婉地警言忠告,禁用“严禁”、“坚决”等威言厉词;要有计划地建设人文景点、园林小品,为学生提供舒适的休读点;在学生活动区要有可供学生读书的遮日绿荫、长亭石凳;宣传报栏要体现学生自创、自办、自评等特色,让学生真正成为校园特色文化的参与者、组织者、受益者。 
  2、校园精神文化构建 
  校园精神文化指校园的精神氛围,是一所学校文化品位和格调的反映,包括校风、学风、教风和班风等。在校风建设中,要有学校独具特色的校训、校歌、校旗,使学生在明校训时受教益,在唱校歌、举校旗时受鼓舞;在学风建设中,要广泛开设人文社科类选修课,成立大批学生社团,广泛开展校园文体活动,放手发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教风建设中,要坚持以人为本,视学生为传知对象、教育对象、管理对象,更为服务对象、帮助对象、关心呵护对象,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体现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在班风建设中,要以不同系部、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创建特色,尽情彰显个性班风。这样,努力营造富含人文底蕴的校园精神氛围,充分发挥校园精神文化的育人功能。 
\
   三、构建特色教学体系是高职院校特色构建的核心 

  我国专科教育产生于国家要求高等教育“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因此多年来一直难以摆脱“本科浓缩”的教育模式,新建高职院校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教育模式,就会陷入教育类型的错位,培养的毕业生便会在设计能力上远不如本科生,而在施工能力上又不及中专生。因此,必须狠抓教学改革,努力摆脱传统专科教育模式的束缚,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專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要求,积极构建有高职特色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融合、互相支撑的新教学体系。 
  首先,要以培养目标的知识结构为依据,确立理论教学体系。理论教学包括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习题课等环节,它既要突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应用性,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即理论教学应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原则,围绕能力培养来开展、配合技能训练来进行,不必追求系统性和完整性。因此,教师传授理论知识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掌握针对性、适用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成熟、新颖的技术和规范,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应用,能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其次,要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结构,研究、开发、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其特色的创建要抓好两个方面:一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包括校内外实验基地、实习基地、实训基地等;二是实践教学模式创建,如正在探索的“工学交替模式”、“顶岗实践模式”、“模拟现场教学模式”等。实践表明,卓有成效的实践教学是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的可靠保证。在实践教学中,无论采用何种模式,都要积极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结合,努力争取企业对教学过程的全面介入,要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签订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高职学生的协议,充分利用企业的教育资源,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出高职特色。再次,要注重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的和谐统~,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理论教学体系要围绕实践教学体系来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要与理论教学体系相适应,这样,两个体系虽然都有各自的教学大纲,单独考核,分阶段进行,但又互相衔接,交叉并行,形成两个体系相互融合、互相支撑的新的教学体系。另外,要依据培养目标的素质结构,在教学过程中全面系统地安排素质教育的内容,以使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诸方面均能满足用人部门的需求。 

  四、构建特色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特色构建的关键 

  大学靠大师支撑,名校靠名师出名。学校构建特色,要有一批体现学校主题精神的特色师资队伍,他们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洞悉市场的前景和专业的发展方向。培养造就一支素质精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高职特色的关键,也是当前高职院校校园特色文化构建中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首先要改革高职师资准入制度。德国的“双元制”世界闻名,培养了高质量的技术人才,这都源于德国严格的职业教育师资准入制度。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应该是在第一线工作的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专业人员,但是,由于高校对教师有规定的学历和职称要求,所以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教师来自普通高校,有高学历与高职称,但没有在第一线工作的经历;相反,真正在第一线干过的富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又因为种种原因或限制而没有任教的机会。这些来自普通高校的高职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也没有什么在实践中取得的经验与教训来指点学生将理论与实际很好地衔接,在教学生如何在实践过程中灵活运用理论知识方面做得不够。因此,对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的学历要求可以稍放宽一些,重点看其专业经验与业绩、职称与能力。其次,要科学规划高职师资的后继培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后继培训依然是以学历培训和短期进修为主,这种培训方式使教师无法充分贴近不断变化的社会实践,长此以往,教学将越来越偏离实践。因此,应使高职院校的教师比普通高校的教师有更多的实习机会,如定期(每隔两年或三年)到对口企业进行半年至一年不等的实训,并积极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尽力(无偿或有偿)为企业解决技术问题,不断提高技术应用能力,防止和克服技术老化。总之,要努力解决目前高职院校师资数量缺乏、素质不高、实践能力差、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真正构建特色高职师资队伍。

 \ 
 

相关链接:

精品展示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35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