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新闻中心
010-60294863
新闻中心
- 河北商贸学校大厅文化设09-13
- 中国学校文化建设大趋势07-26
- 学校文化建设应遵循的2206-09
- 沈阳中医院学校校园文化05-24
- 学校办学特色应该体现在11-17
-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校园文08-14
- 校长怎样建设校园文化?08-10
- 如何提升教室的声学舒适08-05
- 学校家具应如何设计?08-05
- 校园景观文化|山东公路技07-14
职业教育文化建设的实践意义
作者:金火炬时间:2019-08-08 13:39:51来源:佚名 点击量:0
职业教育早期是为了解决生计矛盾,后来逐渐成为一种可以促进社会高速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的功能最初是满足生产生活以及社会群体生存的需要。到现在,教育是为了满足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发展的需要。因此,教育功能应依维度划分。
第一,从受教育者的群体划分,可以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个体功能是从受教育者个体出发,促进个体的理论、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作用。社会功能是对维持整个社会的稳定繁荣与持续发展的作用。
第二,从教育的性质方向划分,可以分为正向功能与逆向功能。正向功能是积极、有益的,如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促进社会改革发展,传承传统文化等;逆向功能则相反。
第三,从教育表现形式的角度,可以划分为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职业教育作为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对现代经济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从国内来看,职业教育对“工匠精神”的传承和“一带一路”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全球正面临着严重的“技工荒”问题,职业教育之于经济社会的强大动力作用必将与日俱增。这一点已成为全球共识,中国也已经采取相应的行动。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续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职业教育纵贯中国几千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也有不同的历史功能和现实功能。
(一)历史功能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农耕经济时代的职业教育主要是以生存、生产为目的的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教育活动,职业技术教育也由此萌芽。在中国教育史上,这种以解决人类生存为主要目的的教育形式可以被视为中国最早的、最原始的职业技术教育的表现形态。进入奴隶社会之后,教育被统治阶级控制,形成了“学在官府,学术官守”的局面。官学成为当时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式,主要的学习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能。到了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养士之风盛行,私学应运而生,成为了培养职业技术人才最直接的形式,职业教育大大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近代的职业教育产生于清朝末年的实业教育。洋务派、维新派、改革派各自提出了自己的实业教育改良思想。1904年1月,张百熙、张之洞等人奏请“学堂章程”(《奏定学堂章程》),清政府随即颁布了该学制。至此,职业技术教育被正式列入学制系统,职业技术教育的制度化、专门化在法制层面上得到了保障[4]。这一阶段,职业教育主要承担着“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抵御外辱”的功能。伴随着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国外思想大量涌入,掀起了中国近代第一次职业教育思潮。1922年11月,民国政府颁布了“壬戌学制”,职业教育取代了先前的实业教育,真正被纳入国家学制系统,这是近代教育中任何一种教育思潮和主张都没有能够实现的成就[5]。1917年,中国著名民主主义教育家黄炎培先生与蔡元培、梁启超等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创立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先生在《实施实业教学要览》中给职业教育下的定义是:“凡用教育方法,使人人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一面尽其对群众之义务,此教育名曰职业教育。”他还指出,职业教育的作用是促进个性发展,为生存准备,服务社会,提高国家及世界的生产力。
(二)现实功能
1.对当代经济的促进作用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产品,而职业教育则是这种产品中的一类。如果我们把职业教育分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过程,那么学生在职业教育学习中获得了技能和知识,就是提高了自己作为劳动力的使用价值。马克思说:“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使用会提供劳动,从而能创造价值,但这种情况丝毫也不会改变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职业教育在教育创新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一种使劳动力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的过程。职业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它依据市场需求,面向顾客,以工作为中心,以能力为基础,采用产教研融合和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除了学习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之外,还培训学生掌握最新的就业技能,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用人需求。近年来,职业教育为创造就业岗位、积累社会财富、增强综合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2.对受教育者者个人的发展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受教育者个人对自己的职业期望也不仅仅是满足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而更多的是希望满足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说,除了满足生存的基本需求之外,受教育者更希望从工作中得到个人提升(比如社会地位的提高),获得含金量高的职业资格证书和自我的完善等。因此,社会应给他们更多的精神和人文关怀。过去的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生存技能,而当代越来越注重个人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不应该仅仅是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和技能,同时更应该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服务社会的责任感,使受教育者“广其知而大其爱”,使其在知识技能和道德素质上都有所提高,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这才是职业教育真正的意义。
我国新时期的职业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职业教育,它融合了国外先进的思想理念和中国悠久的职业教育实践,可以说是独具一格,独树一帜。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模式根据矛盾特殊性原理,具体地分析当前中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和问题,从“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和当前的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理念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1.作为经济与教育融合的产物,职业教育在新时期的作用
仍然是促进就业,服务社会。自“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在政府部门、各级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合力作用下,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办学模式不断创新,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就业率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经济腾飞的重要引擎。据统计,2008年到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年平均增长率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占比达26.3%,仅次于学前教育的占比率。2012年,职业教育经费中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约2692亿元[7]。可见,国家逐渐认识到职业教育对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模式使我国的职业教育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并且更加注重产出。陶行知曾经把杜威的“学校即社会”调换位置,提出“社会即学校”。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学校就像四面墙,阻隔了学生与外界的交流,教育范围太小;而“社会即学校”,则是为学生打开了一面墙,把整个社会看成教育素材。同理,校企合作也是如此,让学生进入企业,把企业工作中的技术技能当作教学内容,以师傅为“第二老师”,学生角色转化为学徒角色,促进产教结合。
2.我国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职业教育实现跨越性发展,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首先,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且在世界上规模最大。全国一万多所职业院校开设约十万个专业,年招生总数近千万人,在校生两千多万人。其次,观念发生转变。随着职业教育的深入推进,人们的职业观和就业观正在发生微妙的转变。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为,做技工不丢人,只不过是社会分工不同而已。第三,教育侧重点发生转变。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正在由以学历教育为主向学历和非学历并重转变,由“数量多”向“质量高”转变,从而服务和谐社会发展。以上这些变化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职业教育中的具体表现。毛泽东曾经说过:“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要让它的每一个表现中都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适应它。”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是前进的和曲折的,中国的职业教育虽然面临着校企难以深入合作,数量庞大但质量堪忧等问题,但我国职业教育的前途是光明的,我们已经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正向着“大国工匠”的目标前进。职业教育虽然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教育类别,但是不能没有理论的支持,更不能没有方法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反而在新时期焕发了新活力,对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和弘扬“工匠精神”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职业教育是培训人的技能和知识,同时提升其态度价值观的一个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过程。因此,我国的职业教育应从中国社会实践出发,因时因地制宜,因材因人施教,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办学教学,使其成为社会发展的助力器。
第一,从受教育者的群体划分,可以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个体功能是从受教育者个体出发,促进个体的理论、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作用。社会功能是对维持整个社会的稳定繁荣与持续发展的作用。
第二,从教育的性质方向划分,可以分为正向功能与逆向功能。正向功能是积极、有益的,如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促进社会改革发展,传承传统文化等;逆向功能则相反。
第三,从教育表现形式的角度,可以划分为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职业教育作为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对现代经济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从国内来看,职业教育对“工匠精神”的传承和“一带一路”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全球正面临着严重的“技工荒”问题,职业教育之于经济社会的强大动力作用必将与日俱增。这一点已成为全球共识,中国也已经采取相应的行动。
一、职业教育的功能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续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职业教育纵贯中国几千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也有不同的历史功能和现实功能。
(一)历史功能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农耕经济时代的职业教育主要是以生存、生产为目的的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教育活动,职业技术教育也由此萌芽。在中国教育史上,这种以解决人类生存为主要目的的教育形式可以被视为中国最早的、最原始的职业技术教育的表现形态。进入奴隶社会之后,教育被统治阶级控制,形成了“学在官府,学术官守”的局面。官学成为当时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式,主要的学习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能。到了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养士之风盛行,私学应运而生,成为了培养职业技术人才最直接的形式,职业教育大大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近代的职业教育产生于清朝末年的实业教育。洋务派、维新派、改革派各自提出了自己的实业教育改良思想。1904年1月,张百熙、张之洞等人奏请“学堂章程”(《奏定学堂章程》),清政府随即颁布了该学制。至此,职业技术教育被正式列入学制系统,职业技术教育的制度化、专门化在法制层面上得到了保障[4]。这一阶段,职业教育主要承担着“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抵御外辱”的功能。伴随着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国外思想大量涌入,掀起了中国近代第一次职业教育思潮。1922年11月,民国政府颁布了“壬戌学制”,职业教育取代了先前的实业教育,真正被纳入国家学制系统,这是近代教育中任何一种教育思潮和主张都没有能够实现的成就[5]。1917年,中国著名民主主义教育家黄炎培先生与蔡元培、梁启超等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创立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先生在《实施实业教学要览》中给职业教育下的定义是:“凡用教育方法,使人人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一面尽其对群众之义务,此教育名曰职业教育。”他还指出,职业教育的作用是促进个性发展,为生存准备,服务社会,提高国家及世界的生产力。
(二)现实功能
1.对当代经济的促进作用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产品,而职业教育则是这种产品中的一类。如果我们把职业教育分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过程,那么学生在职业教育学习中获得了技能和知识,就是提高了自己作为劳动力的使用价值。马克思说:“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使用会提供劳动,从而能创造价值,但这种情况丝毫也不会改变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职业教育在教育创新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一种使劳动力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的过程。职业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它依据市场需求,面向顾客,以工作为中心,以能力为基础,采用产教研融合和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除了学习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之外,还培训学生掌握最新的就业技能,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用人需求。近年来,职业教育为创造就业岗位、积累社会财富、增强综合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2.对受教育者者个人的发展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受教育者个人对自己的职业期望也不仅仅是满足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而更多的是希望满足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说,除了满足生存的基本需求之外,受教育者更希望从工作中得到个人提升(比如社会地位的提高),获得含金量高的职业资格证书和自我的完善等。因此,社会应给他们更多的精神和人文关怀。过去的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生存技能,而当代越来越注重个人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不应该仅仅是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和技能,同时更应该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服务社会的责任感,使受教育者“广其知而大其爱”,使其在知识技能和道德素质上都有所提高,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这才是职业教育真正的意义。
二、职业教育的实践意义
我国新时期的职业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职业教育,它融合了国外先进的思想理念和中国悠久的职业教育实践,可以说是独具一格,独树一帜。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模式根据矛盾特殊性原理,具体地分析当前中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和问题,从“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和当前的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理念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1.作为经济与教育融合的产物,职业教育在新时期的作用
仍然是促进就业,服务社会。自“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在政府部门、各级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合力作用下,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办学模式不断创新,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就业率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经济腾飞的重要引擎。据统计,2008年到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年平均增长率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占比达26.3%,仅次于学前教育的占比率。2012年,职业教育经费中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约2692亿元[7]。可见,国家逐渐认识到职业教育对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模式使我国的职业教育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并且更加注重产出。陶行知曾经把杜威的“学校即社会”调换位置,提出“社会即学校”。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学校就像四面墙,阻隔了学生与外界的交流,教育范围太小;而“社会即学校”,则是为学生打开了一面墙,把整个社会看成教育素材。同理,校企合作也是如此,让学生进入企业,把企业工作中的技术技能当作教学内容,以师傅为“第二老师”,学生角色转化为学徒角色,促进产教结合。
2.我国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职业教育实现跨越性发展,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首先,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且在世界上规模最大。全国一万多所职业院校开设约十万个专业,年招生总数近千万人,在校生两千多万人。其次,观念发生转变。随着职业教育的深入推进,人们的职业观和就业观正在发生微妙的转变。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为,做技工不丢人,只不过是社会分工不同而已。第三,教育侧重点发生转变。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正在由以学历教育为主向学历和非学历并重转变,由“数量多”向“质量高”转变,从而服务和谐社会发展。以上这些变化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职业教育中的具体表现。毛泽东曾经说过:“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要让它的每一个表现中都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适应它。”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是前进的和曲折的,中国的职业教育虽然面临着校企难以深入合作,数量庞大但质量堪忧等问题,但我国职业教育的前途是光明的,我们已经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正向着“大国工匠”的目标前进。职业教育虽然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教育类别,但是不能没有理论的支持,更不能没有方法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反而在新时期焕发了新活力,对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和弘扬“工匠精神”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职业教育是培训人的技能和知识,同时提升其态度价值观的一个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过程。因此,我国的职业教育应从中国社会实践出发,因时因地制宜,因材因人施教,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办学教学,使其成为社会发展的助力器。
- 上一篇:高职教育树立的办学观念
- 下一篇:校园景观功能,丰富校园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