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新闻中心

每周焦点

010-60294863

成功案例

每周焦点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每周焦点 > 内容

独树一帜的校园戏曲文化建设

作者:金火炬时间:2019-10-09 15:53:08来源:佚名 点击量:0

  “独树一帜的戏剧文化”这个概念其实是20世纪80年代的戏曲理论家张庚在《中国戏曲、曲艺》中提出的,而《戏曲音乐史》一书中说到,张庚在把戏曲看作是“独树一帜的戏剧文化”的前提下,认为“综合性、虚拟性和程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因为“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虚拟”是戏曲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而“程序”则是戏曲表现生活的主要形式。[1]再深入的研究会发现,戏曲是音乐性很强的戏剧,因此戏曲音乐是传统戏剧艺术的基本要素和重要表现手段,是戏曲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戏曲音乐史》不仅对戏曲音乐的起源做了多方面分析,更主要是对戏曲声腔形成及演变进行具体分析,努力对当代戏曲音乐的历史进行客观阐释,注意介绍已有的戏曲音乐史成果。

  一、戏曲的起源

  关于戏曲的起源,书中用了大量的文字去叙述“起源”,因为这个概念其实是很抽象的,它并不等同“开始”,所以关于戏曲的“起源”,学术界是有争议的,到底是带有戏曲的某些特点就可以称之为“起源”,还是所有特征都符合了才算为“起源”?后来由于“起源”一词实在抽象,海震转为“形成”来叙述,其实初读这一部分了感觉有些凌乱,不太好理解,梳理之后,大致可以这样去理解:
  第一,最初并沒有戏曲,更别说戏曲音乐。学术界持有三个观点,一是王国维的“俳优”歌舞说,但是其实王国维说的是戏剧的起源,而不是戏曲;二是许地山、郑振峰的印度影响说,认为中国的戏曲应该是源于印度梵剧,是从温州宋代港口产生的南戏有关,但这只是猜测,并没证据;三是孙楷第的傀儡说,其实这一说法也没有确切证据。
  第二,王国维虽说的是戏剧的起源,但是如果说俳优歌舞是戏曲的渊源,就是一种颇有见解的想法了。因为放在今天来看,戏曲的源头应该不是单纯的一种形式,毕竟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所以研究起来颇有难度。
  第三,唐歌舞戏、宋杂剧和金院本—戏曲的雏形。南曲戏文和北曲杂剧的形成也不是一两天就出现的,同其他事物一样,也是经历了一个比较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的,而这个过程就是歌舞戏、宋杂剧和金院本。为何称之为雏形呢?一是歌舞戏主要是舞蹈,或者对一些生活片段做一些戏剧性的艺术处理;二是杂剧主要是诙谐搞笑为主的;三是院本,要么只演不唱,要么只唱不演。所以综上所述,这三个形式只能称为戏曲的雏形。其实张庚在其《中国戏曲、曲艺》一书中总结得特别好“从艺术因素的组成看,戏曲的发展来源主要有3个:歌舞、滑稽戏和说唱。而且自古以来,中国历史上一直都有把各种各样不同的表演艺术集中在一个场所中进行演出的传统,这也就促进了各种艺术文化的交流和结合”。
  光说到戏曲的起源自然是不够的,音乐史家黄翔鹏曾将中国音乐的历史分为三个大的阶段:即“以钟磬乐为代表的先秦乐舞阶段,以歌舞大曲为代表的中古伎乐阶段,以戏曲音乐为代表的近世俗乐阶段”。一般认为,戏曲在宋元的形成,与都市、商品经济有关,或者是与瓦子勾栏有关,虽然这确实是戏曲形成的先决条件,但是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戏剧和音乐的结合才是戏曲产生的关键。例如前面说到了歌舞戏、宋杂剧和金院本,它们虽不算完整的戏曲,但是已经有了与音乐结合的概念,而后产生的南戏,显然已经是一种有唱、念、戏剧表演以及乐器伴奏的戏曲艺术了,在南曲戏文中,音乐(主要是唱腔)不仅是表现人物和发展情节的重要手段,而是在每“出”戏中都居于重要地位。北曲杂剧的形式也差不多,也是在音乐(主要是歌唱)的底子上发展起来的戏曲形式,不再赘述,总之,音乐的戏剧化和戏剧的音乐化实际才是戏曲艺术形成的关键。

  二、南曲戏文、北曲杂剧

  “南曲戏文”是《戏曲音乐史》对形成并流星于宋元时期、主要唱南曲的戏曲形式的称呼。在宋元时期,它曾被称作“戏文”“南戏文”和“南戏”。在明代,则一般将其称为“南戏”。南戏最开始是起源于我国南方的民间,主要是当地的民间歌谣,又吸收宋人的词调来演唱故事。可是它没有宫调,又少节拍,演唱过于灵活通俗,却并不受文人学士重视,觉得不够“雅”。但是由于这样的方式易唱,于是很快就流传到了商品经济发达的城市,并深受群众喜爱,后又受到了专业作家的影响,在唱腔、创作方面都大有提高;另一方面也依然在沿海的乡村流行,保留着原始的民间色彩。
  南戏的表演形式刚开始并没有我们现在所谓的分场,只是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依次上场、下场,如此连续不断的从头演到尾。在唱腔上一般是用单曲连用、“换头”及“南北合套”这样的戏文唱腔的结构形式,关于南曲戏文的演唱形式,登台表演的各个角色都是可以开口演唱的,而演唱形式方面的最大特点就是有“唱”有“合”。这里所说的“唱”是指戏文中各行角色在剧中的唱,主要是指独唱及二人对唱。而所谓“合”,则一般是指同在场上的多个角色的“合唱”,而最能体现南曲戏文演唱形式特点及灵活性就要属南曲戏文中随处可见的“合唱”,南曲戏文中的“合唱”,这一演唱形式后来被形成于明代的弋阳腔及高腔所继承,形成至今仍然流星于南方各地的高腔中的“帮腔”。[1]这也可以说是高腔中“帮腔”的起源了。
  “北曲杂剧”是《戏曲音乐史》从音乐角度对流行于元代的主要唱“北曲”的“杂剧”的称谓。在一般的戏曲史书中,称为“元杂剧”,[4]亦被称为“北杂剧”。[5]北曲杂剧的剧本一般分为“四折一楔子”,极有可能与金元散曲的结构有关,特别是“套数”的结构有关,而这也是其独特的演唱形式。与南曲戏文中各种角色皆可开口唱,而且常有一唱众和的演唱形式不同,元代的北曲杂剧一个剧本只有一个唱者,并且北曲杂剧的唱腔结构还能复杂的,有很多“套数”和“宫调”,并且这些曲牌的来源大多都来自北方少数民族,根据对中国古代的“词乐”“曲唱”有深入研究的洛地认为“我国的唱,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文词语音的平仄声调化为乐音的进行从而构成旋律;另一类是以一个稳定或基本稳定的唱调套唱各种平仄声调不同的唱词”。前者就是古人所说的“曲唱”,后者一般称为“依字行腔”,而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依字行腔”的“曲唱”也许正是北曲杂剧演唱的主要特色了。

\  

相关链接:

精品展示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35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