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新闻中心

每周焦点

010-60294863

成功案例

每周焦点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每周焦点 > 内容

文化自信下创新发展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作者:金火炬时间:2019-11-11 10:23:02来源:佚名 点击量:0

       高职院校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加强文化创新。文章提出了文化自信背景下高职院校文化创新发展体系构建:端正文化认识,树立高职文化自信;尊重文化,增强高职文化自觉;突出高职特色,塑造特色鲜明的行业企业文化;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高职精神文化;以学生为中心,实施立德树人工程和师德师风工程;完善体制机制,建设高职院校制度文化;实施全方位文化育人。

  一、文化自信与高职院校文化

  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就要全面了解、深刻认识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发展道路和文化内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总结;就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向创新,就是要不断推动中国文化走向创造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立足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根本目的在于为中国和世界贡献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融合体,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和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文化在具备一般文化特征的基础上,还具有职业特色、行业特色、企业特色和区域特色等特性。
  1.文化自信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驱动力。文化自信作为一种理性的精神品质,对新时代高职教育创新发展意义重大。我国高职院校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由小到大、由大到强,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突出高职院校文化特色,大力加强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以文化引领高职教育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特别是高职院校要努力培育自己的核心文化和特色文化,使文化自信成为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驱动力。
  2.文化自信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精神源泉。“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文明成果,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也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可以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等。新时代背景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面临知识经济的机遇、挑战和考验。建设高职院校“大学精神”,不仅是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高职院校在快速发展进程中,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发扬创造精神和“工匠精神”,凝聚和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品格,紧紧围绕高素质、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人才为第一资源、创新为第一动力,培育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文化,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为高职院校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3.新时代高职院校文化发展的理念创新。高职院校文化是高职院校在办学实践过程中积淀并形成共识的一种价值体系,包括价值观念、办学思想、行为规范等,主要表现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层面,具有与传统综合型、学术型、研究型大学文化相区别且个性鲜明的特质。一般而言,高职院校文化在理解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高职院校文化是指具有高职教育精神特质的文化类型;狭义的高职院校文化是指高职院校的学校文化,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实现转型发展,就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而理念先导是必经之道,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文化进行理念创新。
\
  二、文化自信背景下高职院校文化创新发展体系构建

  1.端正文化认识,树立高职文化自信。
  高职院校文化是学校的核心和灵魂,师生和社会各界要端正对高职院校文化的认识,塑造重视文化、凝聚文化、爱护文化、传承文化的浓厚氛围,增强高职文化自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立充满朝气和活力、富有高职特色的文化品牌,以文化引领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努力营造改革创新、干事创业、充满行业和职业特色的文化氛围,充分认识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做出的贡献,增强高职教育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坚定高职文化自信,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崭新的姿态和奋发有为的工作作风推动高职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尊重文化,增强高职文化自觉。
      高职文化自觉是高职院校师生对文化的觉悟、觉醒。高职院校师生要高度重视文化在院校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树立核心文化意识,尊重文化,维护文化尊严,增强文化自觉,积极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高职院校要实现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就应充分认识文化自觉的重要意义,积极加强院校与行业之间、院校与企业之间、院校与院校之间、院校与政府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高职院校要探索特色文化发展道路,打破传统思维模式,构建特色鲜明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业文化和行为文化,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学校创新发展,不断增强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的能力。
  3.突出高职特色,塑造特色鲜明的行业企业文化。
  高职教育的职业教育属性,决定了高职院校文化必须与行业企业文化对接和融合。高职院校要吸收行业企业优秀文化元素,培育行业企业文化鲜明、大学精神彰显的院校文化。一是坚持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将行业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价值追求等纳入人才培养体系,融入课堂教学,塑造行业文化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业文化底蕴。二是主动吸纳行业企业文化精髓。校园文化活动渗透行业企业先进文化理念,为学生提升职业道德、规范行业行为创造环境。院校加大与一流行业企业合作,将行业企业先进文化引进校园,强化行业企业文化建设和“工匠精神”培养。从理论教学、实习实训、顶岗实习和企业实践等各個维度,突出高职特色,构建行业企业文化建设体系,营造浓厚的行业企业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促使学生在行业企业文化氛围中学习成长,收获感悟,增强以文化人、“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加强高职专业文化建设。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培育与产业文化融通的专业文化,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高职专业文化建设,一是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优化和调整专业布局,使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转型相匹配。二是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专业建设,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三是改革课程标准。根据新时代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优化和调整课程设置,加大课程开发力度,创新课程教学内容,使高职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对接。四是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推进理实融合,提升教育教学效果。五是加强职业文化建设,将职业文化、行业企业文化等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提升学生职业认知、职业素养和文化底蕴。
  5.以学生为中心,实施立德树人工程和师德师风工程。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实施立德树人工程和师德师风工程,构建全员、全过程育人机制。一是重视教师思想道德建设。引导教师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做品德高尚、爱岗敬业的好教师。二是注重教师职业能力提升。以教师发展中心等为载体,构建教师学习培训体系,不断提升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三是坚持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培育良师益友的文化氛围。四是构建全过程育人体系,将立德树人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全过程。五是构建实践育人平台。将立德树人覆盖到学生社团、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等“第二课堂”,将德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教育和价值观熏陶。六是营造全方位育人文化。将立德树人和师德师风建设融入院校文化建设各环节,打造全方位育人的校园文化环境。
  6.完善体制机制,建设高职院校制度文化。
  加强高职院校制度文化建设,一是凝聚制度建设和文化塑造的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二是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特色和优势,吸收和融合产业、行业、企业优秀文化。三是完善以制度为核心的院校治理体系。深化“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产学研用立体推进”高职办学模式,制定学校章程,优化人财物等规章制度,完善教代会、工代会制度。四是以文化为引领,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师生要明确治理的价值取向和基本理念,认同和践行制度文化,增强主人翁精神。五是明确权责,对内、对外理顺各种制度之间的关系,构建畅通的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六是强化民主决策、制度执行和有效监督。
  7.实施全方位文化育人。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创新文化建设载体,全方位实施文化育人,全面提升学生职业发展能力、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方位实施文化育人,一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构建文化素质教育体系。通过文化素质大讲堂、人文精神课程等形式,结合时代特点和学生基础,卓有成效地开展文化素质教育,促使文化教育生活化。二是将人文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等有机融合,塑造全方位、全过程的文化育人环境,构建载体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实效突出的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体系。三是创新党支部、团支部、社团等学生组织活动形式和内容,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积极开展主题鲜明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潜力挖掘、品质提升、全面发展搭建平台,为高职院校文化创新注入新鲜活力。四是重视“工匠精神”“志愿者精神”等的培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理论学习、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提升学生精神品质。五是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紧扣时代脉搏,开展主题文化建设活动,营造健康、和谐、特色、创新、高雅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

相关链接:

精品展示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35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