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新闻中心

每周焦点

010-60294863

成功案例

每周焦点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每周焦点 > 内容

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与途径

作者:金火炬时间:2019-11-26 14:23:32来源:佚名 点击量:0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定境中过长期积累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亚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个分支,很难加以把握与界定。但一般认为大学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高品位的校园活动为主要载体,以培养高品质人才为目的,以校园精神为核心的一种群体文化。从狭义上讲,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是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师生价值取向、精神追求、群体心态、行为方式等的综合反映。

  一、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校园文化发展面临的困境
  校园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它通过一所学校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使所在的每一个人都自觉地在思想观念、心理因素、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层面上与现实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心灵、性格的成功塑造。
  近年来,高校的园文化建设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方式层面和精神层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特别是校园第二课堂活动蓬勃开展,各所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都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在建设过程中,高校往往把其当成促进学习和开展教育的途径和手段,只是从实用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理解和实施校园文化的建设,忽视其价值意义,使校园文化在轰轰烈烈的外表下偏离其核心价值,即使功利主义的活动也往往呈现出高水平徘徊的景象,没有更好的活动方式来掀起新一轮校园文化建设的高潮。居于先进地位的高校校园文化并没有很好地引领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相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外来文化的挑战。
  2.“双一流”大學建设提供契机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已经成为新一轮高校发展的热潮,这无疑给处在困境中高校的校园文化的建设注入一股活力。如何在“双一流”建设大背景下找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如何以引领为特征和科技创新为本质,抓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正成为“双一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关注点。
  “双一流”大学建设主要是为国家战略服务,它要求高校承担起为国家建设和科技进步作出重要贡献的责任,实现由大国向强国的转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其中第一要素就是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据统计,迄今为止,在美国足以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大科研成果中,70%以上都产生于一流的高校。我国的“双一流”高校正日益突出地显示出强劲科研实力,针对我国目前大学的状况,如何把高校育人特别是对本科生的培养与“双一流”建设联系起来,如何让本科生参与学校的科研,分享学校所具有的独特的资源优势,新时代校园文化建设责无旁贷。

  二、“双一流”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我国“双一流”大学建设蓬勃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也赶上新一轮的热潮,需要从大学的特征和创新的本质出发,在制度与精神两个层面上探索“双一流”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制度层面上,形成以研究为基础的学习模式,建立创新型组织团队;精神层面上,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1.基本方法
  所谓创新型组织,是指通过营造分布整个组织的创新气氛,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充分发挥个体积极性、能持续发展的组织。目前已经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良好管理模式。任何组织从鼎盛走向衰微,其原因不在外部,而是由于组织内部的创新不足影响其成长所致。因此必须通过自身的修炼来克服创新智障,达到持续适调与成长。大学是一个由众多学习者聚集而成的社团,共同的目标将紧紧地把构建整体的不同因素联系在一起。在这个系统中,有一个共同目标、一个有效环境和一个教学培训计划。在这一团队中,需要系统思考利用其科学研究资源和研究计划来加强本科教育的质量。在这里,所有的成员有着各种不同的经历,要有一定程度的独立和自信,寻求激励而不是稳定。在这里,进行科学研究的教师在和聪明、富有想象力和渴望知识的本科生接触中可以发现新的创造力,产生大量的重要原始创新。   3.2.2重要内容
  第一,共同愿景。在这个创新型组织中要求每个人应当是一个学习者、发现者。其共同的使命是探索未来世界,无限接近绝对真理,把所有发生在校园中的一切紧紧地系在一起。大学的教学职能是使所有学生融入大学的使命中去。这些学生必须和他们的同伴、教师和其他社会成员共同努力,加强创新。在这个组织中,每个教师或学生应得到探索和创新的教育。
  第二,互相影响。在学习型组织这个大系统中,要求不同领域的教师间相互影响,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师生间的相互影响使各自的智力得到开拓,为未来的科技提供了机会。在这种环境中,本科生应互享成果,发展各自的研究能力。第三,动态平衡。要求每个成员充分理解整个大学是动态的整体,教学、科研、第二課堂活动要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形成一个学生和教师间的相互作用不断向上的校园环境。
  2.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培育浓厚的学术氛围,需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需要有高水平的不同学术流派敢想敢说的精神;要充分发挥教授的作用,给创新者以充分的学术自由,让学者在自由探索和碰撞中产生新的思想火花,形成新的理论科技管理部门要加强引导科技创新的服务工作,组织科技创新论坛和教授沙龙等活动,以促进科技水平的提高。
  大学乃大师之学府,无大师则无大学。拥有一批世界公认的学术权威和知名学者作为学术带头人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显著特征,更是营造浓厚学术氛围的必要条件。担任哈佛大学校长20年之久的康南特说:“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的一代又一代的教师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名。”一流的师资队伍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和条件。因此“双一流”大学要坚持吸引、汇集和孕育学术大师。要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要能吸引、汇集一批大师,形成一种环境和群体,同时还能够自身孕育一流大师。
  3.树立强烈的主体意识
  新时代,人才最重要的品质之一是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意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素质的人才,是“双一流”大学的神圣职责,但是我国研究型大学往往忽视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长期以来,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相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言,基本上还只属于知识应用范畴,造成很多学生只是习惯于被动地回答现成的问题,却缺少那种主动提出新问题的探索能力。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特别是扩招给大学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就业的压力使得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完全为市场的需求服务,而并非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更不用提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与创新能力。
  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让学生对学习与将来的发展甚至就业有什么关系上有清醒逻辑认识,从而让他们自己去主动地学习,去发现知识,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要求高校给学生以宽松的学习环境,注意教书育人的艺术性,逐步实现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习型向研究型过渡,不仅传授知识,更要传授方法,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本学科发展过程、学术思想演变、研究方法动态以及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从而让他们自己去主动地学习,追踪学科最前沿,提出质疑,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

\

相关链接:

精品展示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35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