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新闻中心

每周焦点

010-60294863

成功案例

每周焦点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每周焦点 > 内容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333工程”成果

作者:时间:2016-08-31 11:14:43来源:佚名 点击量:0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以促进学生 “崇德尚能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建设优良的校风为核心,遵循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律,以实施校园文化主题教育三大活动月、社会实践教育三进、思政教育三延伸的“333工程”为载体,着力凸显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2010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是安徽省高职院校中唯一获奖学校,实现了安徽省高职院校获部级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奖项零的突破。 

 
  打造主题教育三大活动月。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常年坚持举办“学雷锋青年志愿者活动月”、“大学生科技活动月”和“校园文化活动月”系列活动,注重为广大学生拓展综合素质、展示才艺搭建平台。 
 
  每年3月份定为“学雷锋青年志愿者活动月”,以“人人争做活雷锋,个个都是志愿者”为主题,倡导人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理念,弘扬新时期雷锋精神,立足于校园,并将人人都是志愿者活动延伸到社会。每年4至5月份开展以职业技能竞赛、科普宣传为内容的大学生科技活动月活动。活动内容有专业特点鲜明的焊接、数控、CAD绘图、艺术设计等大赛,有适合学生广泛参与的文字录入、网页设计大赛,有趣味横生的机器人表演,同时举办科技创新知识讲座,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成效显著。2009年,全院共有7260多人次参与了22项大赛活动,432名同学获得院级表彰;2010年,全院共有8510余人次参与了科技月的各项活动,516名同学获得院级表彰。各项活动和赛事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了职业技能。仅2009年以来,我院有161名学生在国家、省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 
 
  主题教育三大活动月已成为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工作的有效手段和亮点,举办的各项活动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校风、学风及和谐校园、平安校园建设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主阵地作用,受到了社会媒体的广泛关注。新华社、中国教育网、中青网、安徽教育网、《安徽日报》、《芜湖日报》、《大江晚报》、芜湖电视台等媒体先后进行了采访、报道,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搭建社会实践活动的三进平台。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形式,形成了“进社区、进农村、进万家”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三大平台。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先后成立了学生理论宣讲团、各种文艺演出队、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等学生组织,与芜湖市各社区对接,制定规章制度,组织学生常年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深入各社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重大时事,开展便民服务。常年利用涉农专业的人才、知识优势,开展送科技文化下乡、村干及农业新技术培训活动。先后举办了“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培训班”、“种/养殖大户创业与技术培训班”等二十多个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培训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基层干部的管理水平和地方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共培训农民1900多人次。顶岗实习中,学生与农户结对帮扶,深入田间地头,一对一地传授农业新技术,帮助农民解决在农作物栽培、水产养殖、畜牧养殖等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已建立食用菌栽培、花卉苗木繁育、动物疫病防治等30多个农业实用技术推广与实训基地。我院社会实践进农村系列活动,为成为本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智力与人才支持的服务品牌。另外,还结合专业不定期地开展进万家活动。例如,动物科学专业的学生 2008-2009年间,深入5000余户居民家中进行芜湖市宠物饲养状况调查,共登记宠物饲养户1000多户,指导他们进行宠物疫病的科学防治和人畜共患病的防控,为文明城市创建做出了积极贡献。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社会实践进万家活动”已成为芜湖市有口皆碑的青年志愿者服务品牌。 
 
  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三个延伸。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宿舍、延伸到实训岗位、延伸到学生团体是我院长期坚持和行之有效的校园文化建设经验。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并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延伸到宿舍工作机制,把学生宿舍建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和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实训场所,将学生在宿舍的表现纳入德育考评范围。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党性锻炼延伸到顶岗实习中,做到了三个有机融合。一是把顶岗实习与质量提升有机融合。学生临时党支部与企业党政工团紧密合作,全面参与企业的质量提升活动,带领广大同学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二是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实习活动有机融合。学生临时党支部定期安排实习学生开展政治学习和实践活动,将学生党员、建党对象、入党积极分子的考核延伸到实习工作一线。各党总支在实习企业广泛听取管理人员及一线员工意见,全面考察每一位建党对象,重点讨论在实习中的实际表现,为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工作思路;三是把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实习同学积极投身到各项企业文化建设活动中去,在企业举办的文艺汇演、体育竞赛、岗位比武等活动中,实习学生己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生力军。 
 
  多年来,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党校“三阵地、一熔炉”的作用(“三阵地”即党校是培训党员、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重要阵地;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阵地;增强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党性修养的重要阵地。“一熔炉”即党校成为增强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党性锻炼的熔炉),确保党校在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特作用。我院党校学制二年,将初次提交申请书的学生编入初级班,经一年学习,考核合格后进入中级班,每年根据学员理论与实践成绩开展评比表彰,只有获得“优秀学员”称号或中级班结业的学员才能被列入建党对象。目前,党校学员数达8450人,每年发展学生党员500余人,学生党员数占在校学生总数的7.6%。学院党校先后被安徽省委组织部、宣传部、教育工委和芜湖市委授予 “先进基层党校”光荣称号。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实施“333工程”,形成了全方位、全过程的校园文化建设格局,营造出了良好的育人环境,产生了不可替代的育人效果。学院荣获“安徽省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优秀单位”、“芜湖市文明标兵单位”、“芜湖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安徽省及芜湖市“先进基层党校”、“芜湖市舆情(宣传)信息工作先进单位”、安徽省三下乡先进集体。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发展、从量变到质变转型的关键时期。建设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将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推向高潮。从2006年开始,国家计划在全国建立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以带动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目前已有28所高等职业院校成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如何以建设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为契机,在完善制度管理的基础上,实行文化管理和文化行政,把学校建设成教师事业寄托的精神家园,这是值得探讨的现实课题。
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文化管理的内涵和特征
 
(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文化管理的内涵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社会学一般把文化看做是由三个大的互相关联的部分构成,即物质文化、规范文化和认知文化,它们是文化的三要素。文化管理最早应用于企业管理,后延展至学校管理等领域。高等职业院校的文化管理,就是将各种文化要素诸如物质文化、规范文化和认知文化综合运用于学校管理全过程,创造一种既有严谨的教学秩序又有开放的创新氛围,既有浓郁的团队文化又使个性得到张扬,教师主动进取,学生主动学习,生机盎然的校园文明,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换言之,高等职业院校的文化管理,就是要以“以人为本”为核心,以制度管理为基础,以校园文化、团队文化建设为重点,以物质设施和环境建设为依托,以增强各级领导能力为条件,以凝聚发展共识、激发师生内在驱动力、实现建设目标为目的。
(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文化管理的特征
 
1.柔性化管理,人性化服务。高等职业院校的文化管理无疑是一种柔性化管理,强调情感、信念、价值观的培育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柔性管理将参与、沟通、共享、发展渗透到管理之全过程。郑其绪教授这样概括“柔性管理”的特征:“内在重于外在,心理重于物理,身教重于言教,肯定重于否定,激励重于控制,务实重于务虚”。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可以做得更人性化,更多地关注学生个体的需要。面对分工越来越精细、职业越来越多样化的社会需要,面对文化基础、能力特长、个性、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经济状况差异大的学生需求,高职院校有必要提供多元化、人性化的服务来适应社会和学生的不同需要。
2.融入行业、企业文化,职业特色鲜明。高等职业院校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实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重视课程理论技术与经验技术的结合。学院文化与行业、企业文化相结合,以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内涵为建设内容,在实习、实训、工学交替、开办订单班等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让学生直接到企业体验企业文化,并把优秀的企业文化吸收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引入到专业文化建设中来,形成专业、行业、职业特色鲜明的学院文化。
3.全员参与,全方位推进,全过程管理。建设学校文化,既要重视建设学校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更要建设学校精神文化。高职院校的文化管理不是单方面的事情,而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牵涉面广,要整体规划,部门联动,综合协调,学校的教学管理、学生工作、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各项工作都要贯彻文化管理的理念,树立全员共建意识,推出文化管理的举措,营造“文化育人”的校园文化氛围。高职院校的文化管理是一个实践过程,要实行动态管理、全程跟踪,促进文化建设与管理的进程。
二、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文化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文化管理的意义
 
1.建设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需要。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共识的形成,全国1170多所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 100余所正在建设和即将建设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都在竞争中寻找自己的发展机遇,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已经成为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之一,我们的责任是为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改革、发展和管理做出示范。文化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一种新类型,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的最高层次,是学校在完善制度管理的基础上进行的管理层次升级,是学院在建设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中采取的重大战略措施。
2.推行学分制改革的需要。学分制是以学分计量学生学习量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学生只要修够学分即可获得文凭或资格证书。学分制最大的特点则是强化目标,放开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学分制改革成为所有改革包括教学、管理、学生、后勤、人事和分配改革的推动力量,它对学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实行弹性学制和柔性管理。文化管理就是一种柔性化管理,是与学分制相匹配的管理模式,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3.实现教师转型的需要。这个被网络和现代信息技术日益铲平的世界,已将我们推上竞争、合作、改革、创新、发展的浪尖。学院的每位教职员工都在尝试着转型,以适应信息高速传递的“e时代”。转型也需要平台,需要能力,需要策略。这就要求我们拓宽全球化的视野,在人才培养、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中充分运用网络时代的信息技术;倡导文化管理,让学院每位教职员工充分发挥创造激情和想象力。
(二)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文化管理的作用
 
其一,导向作用。推行文化管理,形成共同价值取向、理念、目标,培育团队精神,改善工作(学习)环境和条件,获取人文关怀,创建精神家园。其二,规范作用。高职院校的文化管理,以制度管理为前提和基础,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以保证开放式教学的秩序。每位教职员工将规章制度、实施细则、团队文化、共同习惯加以内化,自觉规范行为,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其三,凝聚作用。文化管理是一种管理层次的升级,通过机制体制改造,依靠精神和理念凝聚团队意志,激发师生内在驱动力,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发展平台,建设充满活力的校园。其四,激励作用。激励机制是文化管理的必然。推行文化管理,通过师生的内在要求和学校的共同目标的协调来激发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实现共同的追求,完成共同的任务。其五,塑造作用。构建和谐校园,形成特征明显、个性突出的校园文化,塑造团队文化,塑造高校品牌形象,打造大学品牌。其六,创新作用。创新的办学理念、创新的管理制度、创新的教学方法是学院永葆“示范”的源泉。文化管理是促进创新的动力源泉,有助于形成开拓创新的文化氛围,有助于培养创新人才。
三、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文化管理的实现途径
 
(一)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凝聚发展共识,实现理想价值
 
1.以人为本。从价值内涵的意义说,“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集体的价值,也尊重个体的价值。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事事时时为学生成长着想,积极为学生创造个性鲜明、全面发展的条件和机会,要在管理中使学生学会学习、享受学习、学会自律。以教师为本,就是必须牢固树立尊重人、信任人、激励人、发展人、完善人的人本思想,充分相信和依靠广大教师,通过理解教师的追求去寻求团队目标与教师目标的一致性,将社会责任、追求卓越的共同理想内化成广大教师的内在需求。
2.服务至上。学校的一切工作和活动都要围绕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服务,即学校的目标、目的、载体与结果检验都要落到学生身上。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特别是能够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为他们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不同天赋、潜能,不同气质、性格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以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最充分地实现自身的价值。教师、干部、职工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可以赢得学生、甚至学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可以引发学生的共鸣与合作,可以赢得社会的尊重,这就加深了师德的内涵,拓展了师德的外延。
3.追求卓越。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将“改革领先、发展领先、管理先进”作为示范性建设目标。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而这项工程需要每个教职员工共同努力。只有追求卓越,教师才能全身心投入到人才培养的崇高事业中,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只有追求卓越,学校才能不断改革进取、不断创新,也才会有学院全面改革的不断深化。
(二)创建以学分制为龙头的制度体系,营造激励教师主动进取、学生自主学习的制度环境,保证开放式教学的秩序
推行“文化管理”,关键在于制度设计和制度创新。制度环境包括规章制度、实施细则、共同习惯等方面。制度直接约束人的行为,使老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在一个共同的层面上规范、有序地进行。学分制是支持教学创新最好的制度环境,已经在一些高等职业院校成功实施多年。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从 2007年开始全面采取学分制,将衡量学生学习任务完成的基本标准由“学时”改为“学分”,将衡量学生学习成绩优劣的基本标准由“平均分数”改为“平均学分绩点”,将“三年学制”改为“学制三年、修业年限2—6年”,将选课作为教学运行的起点,允许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课程,将教师的角色转换为导师,将 “课程班级”和“行政班级”同时作为学生管理的基本单位。学分制改革是一场全面而深刻的变革,成为一系列改革的推动力量,要求改革和完善与学分制相适应的学习制度、学籍制度、考试制度、管理制度、分配制度。实行弹性学习制度,以灵活的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不同特点,允许有实际需要的学生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改革考试制度,改变以期末总结性考试和闭卷笔试为主的考试方式方法,采用口试、测试、课程实践报告、课程设计等考试方法;完善学习小组机制,纳入考核评价;引入学习自测、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重新制定管理标准,强化目标,严格学籍制度,放开日常管理,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创新分配机制,改革教学工作量核算办法,按学生选课人数确定工作量,按课程分类核定工作量。专业课程按重要性、开发性和难度区分为1、2、3类,在现有分配标准的基础上,l类课程工作量计算适当上浮,3类课程工作量计算适当下浮,通过工作量计算方式的改革,充分体现“优劳优酬”、“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激发教师在争优创先中建设优质课程,上好每一堂课,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加强图书馆与校园信息化建设,建设信息网络充分发达的校园,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在更大范围的共享
图书馆建设以构建优质高效的教学、科研信息中心为目标,以现代管理技术为手段,使图书馆建设、发展始终与现代图书馆发展趋势保持同步。全面建设及优化校园网络系统和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一个集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学习等为一体的高水平数字化信息平台,全面整合学院现有各类网络资源系统,新建射频技术信息采集和识别管理系统,开发和完善教学资源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考试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含身份识别)、学生校园消费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应用系统。学院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为每个教师建立公共网页,在全院范围展示课程,在展示基础上建设合格课程、精品课程。学院要求专业课教授、副教授要提供三门以上课程,讲师要提供两门以上课程,助教和公共课教师要提供一门以上课程,并要求不断更新。建设面向高等职业院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将省级以上精品课程和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的优质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全部在网上公开;将学院自筹资金重点支持专业的优质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全部上网,面向区域和行业高等职业院校授权共享,进一步提高服务和辐射能力,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在更大范围的共享。
(四)实行“团队分享型”课堂管理,经营课堂,课堂教学与网络辅助教学相辅相成,营造开放式的教学文化
为了培养创新人才,我们应该营造开放式教学文化,营造一个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的教学环境。开放的教学文化的主体是学生与教师,学校的所有教学资源都对教师及学生开放,学校的一切教学设施、图书馆资源、网络资源、教学设备与教学资源都得到充分的利用,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整合下,形成以教学资源为媒介的互动教学通道。在实行学分制的背景下,应继续加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改革,采取课堂教学与网络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营造一种师生双向沟通、互动、开放式的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管理平台以课程为中心集成网络教与学的环境:教师将所有教学资源及时上网,可以在网上发布课程信息、上传电子讲义、进行无纸化作业布置、回收与批改、组织在线答疑、统计学生学习情况等。学生可以选修课程、安排学习计划、查看课程内容、提交作业、协作学习和交流、查看学习成绩、参与学校社团交流等。师生之间、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可利用网络互动通讯,通过聊天室、QQ等形式在网上进行交流。教学资源的共享,使学生学习的预知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提高,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文化是教学文化的直接反映,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平等、开放的教学风格采取互动式教学,改变传统的单向传递信息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倡导师生平等,让学生与老师共同来经营课堂,教师要成为课堂的总设计师,学生则成为实践设计项目的工程师。在课堂教学中,普遍采取大课堂教学与小课堂辅导相结合、理论讲解与任务驱动相配合的方式。大课堂由教师占主导,讲授基本理论,给学生布置相应的思考题或实践练习;而在小课堂中由学生占主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由教师对难点、疑点进行讲解说明。课堂功能复合化,集课堂、论坛、小组工作室、游戏场所于一体;进行角色扮演,适时转换角色。教学组织多样性,ISAS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情境模拟法、演讲式、问题式、游戏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灵活结合,充分完备各种教学设施,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以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来活跃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让学生充分参与专业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效果。
(五)建设管理队伍,角色全新定位,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学院“明星”,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构建文化建设体系
为了实现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改革领先、发展领先、管理先进”的建设目标,要致力于管理队伍建设,通过进修培训、选拔培养、人才引进、岗位实践等多种途径,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管理队伍,打造参与式、共享型、服务型的行政文化。
1.理念与时俱进,角色全新定位,实现从传统教师向现代导师、从管理者向服务者、从应试者向创造者的转变。实行学分制以后,学生是一个自主的学习主体,他们对自己的事务享有充分的自主权,这为管理者、教师、学生的角色带来了新的诠释。学校的每一个部门都是为学生服务的部门,管理人员要实现从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增加服务设施,以满足学生不断变化的需要。教师教学的基本方式将由“课堂讲授”变为“学习指导”,即由传统教师转变为现代导师,要求讲师以上教师担任学生的专业导师,有效地指导学生选择专业、专业方向和具体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过硬的职业技能;在各种教学任务的招标过程中,他们的身份将随时转换。学生的身份要从应试者转变为创造者,要了解市场,走人社会;规划生涯,自主学习;发展个性,培养创造能力。
2.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学院“明星”,树立形象典范。当代社会,构成学校竞争实力的,既有教室、实验室、设施、设备、资金等经济因素,也有教育理念、办学经验、学校信誉、学校形象等非经济的因素。塑造高校品牌形象,致力品牌形象建设。打造学院“明星”,树立形象典范。进一步扩大与国内外同类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传播媒介,做好宣传、示范、推广工作;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发挥领导舆论领袖的作用塑造教学名师;开展优秀专业教学团队、优秀管理团队、优秀学生社团评选;组织开展各种教学竞赛,形成争优创先的氛围;树立学生道德楷模、学习标兵。
3.搭建沟通平台,举办丰富的活动,营造快乐工作的文化氛围,提高领导影响力。积极探索文化管理办法,广开沟通渠道,加强与普通教师、普通职工和干部在工作、生活中的沟通与交流。各级领导要增强服务意识,用虚心的态度和真诚的关怀来听取大家的想法,了解他们的内在需求,增进相互了解。管理的柔性化意味着领导能力的强势化,如何做到领导能力的强势化,不能仅靠行政安排,而要靠自身影响力的建设。推行“文化管理”,对系部领导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自己要成为教师的榜样,不但是一个管理者,更应该是一个教育家;不但要能在教学一线上好课,还要有指导教学改革和建设的本事。另一方面,要有奉献精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要有务实态度,虽不必事必躬亲,但一定要深入一线进行指导。
4.构建校园文化、系级文化、团队文化相贯通的文化建设体系,有效促进文化建设进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宣传学校的校训、校风、学风的内涵,弘扬以“爱心”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精髓,以“校园文化艺术节”、“心理健康教育月”、“应用科技节”等为载体,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科技活动。建设 “绿色网络校园”,引导形成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校园网络文化。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建设公寓文化,建造富有特色的校园自然环境。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大对学院文化建设的投入;要将文化建设与管理纳入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此外,还要推进系级文化建设。一方面,要将学校的校训、校风、学风内化成本专业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求和专业水准;另一方面,要与行业、企业文化相结合,应以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内涵为建设内容,在实习、实训、工学交替、开办订单班等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让学生直接到企业体验企业文化,并把优秀的企业文化吸收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引入专业文化建设中来,形成专业、行业、职业特色鲜明的系级文化。为此,各系要制订系级文化建设的具体方案。推进团队文化建设。打造“团队型”教研室、“团队型”处室、精品专业建设团队、精品课程建设团队、实训基地建设团队。要重视团队精神培养,实现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的统一,突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尊重教师的劳动,关心教师的成长,注重正面引领,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体活动,在活动中培养教师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努力营造自主、向上、团结、和谐的团队文化。
5.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激发内在驱动力,推进参与式管理。高职院校原来的学生管理采用的是一种“金字塔式”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由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操作层组成,党政合一,校、系两级管理,具有较强的行政功能。多级管理,条块结合,网状运行,工作效率较低。要实现管理模式的转型,实行 “扁平化”管理模式,采用一级管理,多头并进,提高工作效率。深化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引进物业管理公司,推行后勤服务外包,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推进参与式管理,充分发挥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和民主党派的民主管理和监督作用,充分发挥教授在学术事务中的作用,有关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实验室等建设要更多地采纳教授、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的意见,行政管理部门则更多的是起宏观调控、质量监督的作用。要采取参与式的管理方式,通过教育沙龙、集体备课、教学竞赛、技术竞赛、系部自治、公寓自治、班级个性建设、建立自我档案等途径,形成“自我约束、自主建设、自我激励” 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员工在教学改革、教学建设和教学管理中的作用,让广大师生员工在改革和建设中形成共同的追求、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价值。

 

精品展示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35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