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新闻中心

每周焦点

010-60294863

成功案例

每周焦点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每周焦点 > 内容

校园文化建设前提是创建良好育人环境

作者:金火炬校园文化设计中心时间:2016-09-01 11:50:50来源:佚名 点击量:0

海尔的成功得益于海尔的企业文化,哈佛的出名在于有哈佛精神。凡是成功的企业必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与精神支撑,  一所学校要发展,必须要有适合自己特点的校园文化定位。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活力与灵魂,一个学校若缺乏校园文化,那么就如鲜花缺少水分的滋润一样,没有发展的潜力,缺乏生存的活力。校园文化不仅能陶冶师生的情操,规范师生的行为,而且能净化心灵,凝聚人心,激发师生进取,发挥师生的聪明才智,对提高学校品位和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它还能对学生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的作用。校园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有着“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之分。校园“显性文化”是指学校中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有明确要求和具体评价标准的客观条件。如学校的学科设置和教学行为、管理制度和管理行为、教学设施和设备、学校标志和建筑设施等诸如校容校貌、制度规范、周边环境一类。校园“隐性文化”是指学校中客观存在的、常常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各种因素。如校风、班风、学风、教师的人格修养、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学校的管理理念、办学思想、人际关系、集体舆论以及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等等。这里主要谈谈如何加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课余文化、舆论文化、人际关系等几个方面的建设,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起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育人效果。   

    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  

    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有较强的直观性,如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物质文化的建设及管理直接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物质文化的建设要做到“四性”。物质文化要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立足本校的实际,代表师生的共同意志,体现出“四性”:一是科学性。要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二是教育性。物质文化建设必须渗透思想教育的成份,寓德育于物质文化建设中;三是艺术性。要精心设计,严密组织,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富有艺术意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四是经济性。物质文化建设要有艺术性并具时代感,但却不可一味地追求时髦、高档、漂亮,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要考虑经济、实用。  

    二是校园环境建设要做到“四化”,即绿化、美化、净化、静化。充分利用校园空间进行植树、栽花、种草,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将学校办成“绿色园林式学校”。校园的美化不仅只是局限在校园的整体布局、建筑装修及教学设施的更新添置等纯粹的物质文化的层面上,还表现在通过对校园环境的点缀所体现出的全校师生的共同思想、共同情感、共同的审美观等精神文化上,如校园板报的内容形式,办公室、教室的布置,名人画像、名言警句、艺术作品的悬挂等。同时,还要注重名言警句的生成过程,努力促进名言警句转化为学习工作的内在需求,成为陶冶人、激励人、提升人的精神食粮,并进一步上升到人生哲理高度,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无声的一切,都在诉说着我校师生的审美能力,办学水平;这无声的一切,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影响着学生、陶冶着学生、提升着学生。要保持校园环境的洁净,并把好校门关,保证学校免受外来干扰。  

    三是物质文化的建设不能由学校全部包办,必须群策群力,师生齐动手。要发挥集体、个人甚至家长各方面的积极性,大件由学校负责,自己能办的由师生自己地动手完成,如:教室布置、环境卫生等。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创造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  

    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  

    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产物,是为了达到无意境界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手段,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情境来内化。俗话说:“不依规矩,无以成方圆”。 学校应坚持依法治校,以德立校,以人为本,把促进人的发展放在管理工作的首位,根据师生的特点和需要来研究他们的思维规律和行为规律,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在制订有关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加强学习宣传,认真组织教职工参与讨论,并召开教代会讨论通过,使学校管理的指导思想、目的和要求深入人心,并达成了共识。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      

    一是全。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如行政管理制度、德育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总务管理制度、内部体制管理制度等;二是细。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三是严。纪律严明,赏罚分明。  

    为了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有必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网络。如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成立以校长挂帅,分管领导负责,工会主席、政教主任、大队辅导员、班主任参加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四线”管理。即:“党支部、工会、政教处”一条线,主管师生政治学习,组织师生开展各项政治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分管领导、大队部、班主任”一条线,主要负责师生的一日生活制度,贯彻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少先队大队部、班委会、各班值日生”一条线,负责日常行为规范的自查自纠工作;“学校、派出所、学生家长”一条线,主要负责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及安全教育。有了德育工作的管理网络才能保证德育管理制度的落实。要强调的是这种管理网络的建设必须立足于职责,从树立事业心和责任感入手,分工明确,职责分明,考核到位。  

    三、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  

    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如果课余和正规活动挤占时间太多,学生就会感到校园生活单调泛味,并可能形成热衷于某些有害活动的潜流。因此,学校应适度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但课外活动的开展不是盲目随意的,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遵循自主性、实践性、愉悦性、发展性、教育性的原则,做到“五有”(有计划、有教案、有记录、有成就、有总结)、“四定”(定人员、定地点、定时间、定内容)、“三落实”(组织、经费、器材),成立课外活动小组,如业余团校、学科兴趣小组、文学社、田径队、蓝球队、小乐队、合唱队、舞蹈队、书法组、美术组等,由老师进行辅导,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二是课外活动的内容,形式要多样化。既要有思想性的(如“献爱心”活动、演讲比赛、革命传统教育、各种评优活动等)和知识性的(如学科知识竞赛、知识讲座、“三小”活动等),又要有娱乐性的(如各种体育比赛、校园歌手比赛、文艺汇演、游园活动、美术书法作品展等)和实践性的(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生产劳动等),还可利用大型庆典、传统节日、纪念日设计全校性的传统活动,如三月学雷锋活动、田径运动会、植树节、艺术节、元旦文娱汇演等,鼓励全校师生一起参与。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彰显了学生的个性,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发展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了活动中锻炼人、活动中塑造人的活动目的。  

    总之,课外活动要兼顾教育与情趣、知识与娱乐、活动与安闲、努力让学生根据天资所好、扬长避短,各得其所,各行其乐。变命令式为倡导式,变禁绝式为诱导式,变接受式为参与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组织,主动参与,寓教于乐。   

    四、加强舆论文化建设,形成优良校风。   

    集体是一个熔炉,能把生铁炼成钢,也可能是个染缸,给尚未成熟的学生以不良影响。学生在集体中,思想行为容易受到集体舆论的制约和同化,心理学上称之为“从众心理”。因此,学校要重视舆论文化的建设,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要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加强政治思想学习,注重养成教育。通过校会、晨会、级会、班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政治文件、法规制度、道德修养等文章,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其次,要加强“爱校”教育,培养母校意识。向学生讲述学校光辉的历史,成立校史展览室,学生参与设计校旗校徽,制作校歌,提高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自然生发出强烈的荣誉感、自豪感、热爱母校的情感,从而产生凝聚力,形成学校精神。   

    第三、强化学校“三风”建设。学校“三风”即领导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首先,领导作风是关键,学校领导要加强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以及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中发挥好带头作用。其次,要狠抓教师在学生中的表率作用。要求教师从精神风貌、道德修养、工作作风、学识水平到仪表风度、言谈举止、生活起居都应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这样,教师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学生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勤奋攻读,立志成才,整个校园充满一种浓厚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第四、清除校园文化垃圾,净化校园空气。禁止传阅不健康的书报杂志,禁止学唱不健康的歌曲,清理课桌、书本文具盒上的不健康的图画及语言文字,消除消极文化的影响。  

    第五、针对倾向性问题或热点文化,举办专题讲座、主题班会、辨论会,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观点,引导正确舆论。  

    第六、抓好宣传阵地。充分发挥广播室、黑板报、阅报栏、宣传橱窗、图书阅览室、名人名言警示牌的作用,大张旗鼓地表扬好人好事,同时批评错误的思想行为,抑制歪风邪气,树立正确舆论。通过以上种种办法,使整个学校到处充满着正确的舆论气氛,从而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  

    五、创造和谐人际关系,优化人际环境。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际关系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校园文化。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健康成长,还可以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良好的集体意识是一种向上的群体规范,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力量。      

    人际关系被称为人世间最复杂的关系,学校也不例外。从横向看,有领导集体的人际关系,教师集体的人际关系和学生集体的人际关系;从纵向看,有领导和教师、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领导集体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教师间的人际关系,教师间的人际关系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这里仅对学生健康成长产生直接影响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谈点看法。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教育过程和结果。师生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反之,如果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对立,教师就很难对学生施加影响。要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是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精湛的教学艺术,良好的外表形象,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另一方面,是要求学生尊敬教师,勤学守纪,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出现乐教乐学的生动局面。  

    学生间的人际关系,既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影响优良集体的形成,教师要有目的地加以引导,强调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应遵循守纪、理解、团结、互助的基本原则,克服嫉妒、自卑、自傲、自私的不良心理,鼓励学生充满自信、公平竞争、帮人所需、大度为怀。提倡同学间学习上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生活上一人有难,八方相助;纪律上互相督促,互相提醒;思想上互相交流,互相提高。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解除烦恼;要正确地引导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学生在这种团结友爱、相互尊重的气氛中才能得以健康地成长。  

    “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会说话,让师生每到一处受感染,让师生每次活动受教育。”优良的校园文化,优美的育人环境,使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品德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和完善,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又迈上新的台阶。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创建文明校园。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学校前进和发展的永恒主题,良好的校园文化将会促进学校健康稳定的发展,提升学校的育人能力。  


 

精品展示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35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