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新闻中心

每周焦点

010-60294863

成功案例

每周焦点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每周焦点 > 内容

文化需要传承和创新

作者:金火炬时间:2019-01-16 17:16:25来源:佚名 点击量:0

       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中,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名校固然令人羡慕,可是缺乏文化祖荫的新建校、合并校,或者建校历史不长的年轻校,也不必妄自菲薄。这些学校缺乏历史积淀不等于自身没有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或许更能“轻装上阵”,自由大胆地创造特色。
      总的说来,无论是哪所学校的文化建设,都要因地制宜、因校而异、因人而异,处理好物质与精神、外显与内隐、传承与创新等几组关系,扎实地走好如下“五步”。
1、物质文化打基础
    物质文化属于学校文化的表层现象,是校园文化空间物态的外显,是学校文化的物质载体之一。新建学校在规划设计时,校长作为领导小组成员之一,应提前介入,事先策划,这就像自己购房装修一样,所选择的视觉风格、物料材质等需要与设计师进行多番沟通,达成共识。
       然而,现在很多学校的物质文化往往不是校长所能参与、决定的。新建学校的项目负责人多是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办事员,由谁担任新建学校的校长,在竣工之前仍然是一个未知数。退一步讲,校长到任之后还是可以有所动作的,这里设计一个“小品”,那里安排一条“长廊”,让学校里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应不难做到。
2、制度文化添内力
       制度文化集中反映了教育规律和领导者的管理理念,是学校有意识选择的结果。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师生必须遵循的准则,具有强烈的规范性、组织性、秩序性。制度文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关键在于做好新旧制度的妥善过渡。
       新制度的形成,要排除旧制度的干扰、抵制和消解,这就要求学校从实际出发,对原有制度进行排摸,保留一批、废止一批、改造一批,最后在此基础上出台一批新制度。制度文化的建立,关键在于执行,不能让它们躺在汇编材料中睡觉。全校师生应该一视同仁,令行禁止,赏罚分明,这是学校文化积极、健康、向上的标志之一。
3、精神文明铸品牌
       相较于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是学校的哲学与灵魂,是学校文化的最高层次,主要包括师生共同愿景、价值取向等。如果一个人没有理想信念,那么肯定过得浑浑噩噩。如果一所学校没有明确的办学目标、发展愿景、“一训三风”、发展规划作为指引,同样会迷失方向,素质教育的实施就可能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每一任校长都应该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就办学目标提出发展愿景,并与时俱进地赋予校训新的内涵,据此制订合理的发展规划,引领全体师生向前迈进。那种换一任校长就换一种精神文化的做法,是万万不可取的。
4、活动文化创特色
      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归结为“活动”,而活动属于学校的行为文化范畴。不仅一所学校不能缺席“活动”,而且每个活动都应做好策划,并一脉相承。学校活动取得好效果固然理想,现实却往往囿于教师资源等因素的限制,我们只能突出重点,做精做强,建立长效机制,培育品牌文化。
       例如,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的“洛东儿童画”教育品牌。20世纪90年代源于乡村美术教师沈永政的执着与热忱,加之学校的支持,他被评为“浙江省小学美术特级教师”,学校也被国家文化部授予“民间绘画的摇篮”称号,推动了“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形成。
5、课程文化显活力
       如果说活动文化是“初级阶段”,那么课程文化就是“高级阶段”。课程的本质是文化,学校教育一旦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课程文化,其所开设的国家、地方、校本课程都将打上了鲜明的学校烙印,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就会事半功倍。
眼下很多学校开设的“社团”其实不是“课程”,充其量只能算“活动”。学校要形成属于校本特色的课程体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组织人员编一本校本教材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运用校本教材,促进校园文化的形成和提升,再由此提升学校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走好上述“五步”,并非亦步亦趋,机械而上。我们要抓住“物质、制度、精神、活动、课程”五个关键词,统筹考虑,整合推进。总之一句话,学校文化建设需要我们扎实地走好每一步路。
\


相关链接:

精品展示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35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