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新闻中心

每周焦点

010-60294863

成功案例

每周焦点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每周焦点 > 内容

增强校园的归属感

作者:金火炬时间:2019-01-24 14:27:31来源:佚名 点击量:0

  当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许多高校都不同程度面临着扩建、改建、或新建等加快校园建设的各项任务,由此掀起了校园规划建设的热潮。为了使师生能在学术交流更广泛、学科渗透更浓厚的环境中工作学习,高校要创造出有利于培养师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宜人环境。 
   
  一、当前校园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 
  1.缺乏空间的有机联系 
  自1933年《雅典宪章》制定以来,功能分区逐渐深入人心,严格的功能分区能使整个校园的规划结构清晰,但却制约了师生对各功能区的合理和充分使用。首先,它使得校内各功能区相互割裂,造成校园结构分散以及空间和设施的严重浪费。其次,把满足功能要求作为主要目的,在各个明确限定功能的区域师生的活动也是受到限制的,这种缺乏偶然性的空间是缺乏活力的。功能划分的必要性毋庸置疑,但如果各功能分区之间能够保持柔性的衔接,或许能使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等非物质性要素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培育。 
  2. 缺乏师生交往的空间 
  校园生活是一个复杂而随机的过程,大学生较中小学生有更多的交往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规划中要考虑设置交往空间。根据大学师生交往活动的不同,交往空间小到师生日常交往需要的适宜小环境比如在一棵树下、凉亭内等安排适当的座位供师生随时使用,大到中心广场、图书馆等场所。台湾大学黄世孟教授有一句通俗易懂的话来评价校园交往空间:“校园内可讲故事的小地方就是好场所”。然而,许多校园规划没能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为师生创造相互交流的空间场所,没有为师生活动的多样性提供条件。 
  3. 缺少文化氛围的营造 
  新规划建设的大学校园,由于所有的建筑与环境均要求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导致设计师往往缺乏充足的分析和盲目追求建筑与空间风格的新颖,形成大量尺度、风格等与校园不相适宜的建筑与空间。优美的校园空间应体现在各建筑之间围合所形成的群体空间尺度宜人以及不同时代建筑的传承和融合,而不是单个建筑的标新立异。同时,在文化氛围的营造上,设计师往往也缺乏足够的重视。比如整齐划一的宿舍、苍白的色彩、狭窄的人行道、追求时尚而没有文化底韵的教学楼等等,无不反映设计者对校园文化氛围的漠视。   
  二、校园规划建设中环境特色、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类建筑物、园林绿化、各种生活设施等组成校园物质环境,校园学术氛围、校园文化氛围、师生精神面貌等组成校园精神环境。校园物质环境和校园精神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学校的育人环境,对师生的审美情趣、行为方式等方面起着引导作用,对师生的个性发展起着塑造作用。 
  1. 校园文化建设中环境特色的重要性 
  优美的校园环境不仅对生活在其中的师生起着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重要作用,而且能舒缓压力、启迪思维和激发灵感。具有特色的景观环境,使师生在校园环境中得到美的享受,能够激发师生积极创新和勇于开拓。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首任校长乔丹先生所言,校园的“长廊连同他们的华贵的圆柱,也将对学生的培养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每一块砌墙的石头必定会给学生以美和真的熏陶。”
  2. 校园文化建设中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高校校园文化是在大学这一特定的环境氛围内生活的师生所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及其在物质与意识形态上的具体化。校园文化可以体现在学校历史人文精神或专业办学特色中,或校园所处的特定地域环境中以及校园的公共空间环境和建筑中。师生通过如武汉大学的樱花、北京大学未名湖等这样极具人文与历史韵味的特定空间环境或建筑,可以逐步了解学校的历史,取得认同感,增加内聚力。处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空间中,会不知不觉地获得一种特殊的熏陶感受,并进而内化为信念,激励师生积极上进,这便是创造校园文化空间的积极意义。因此,在高校校园规划时,为了增强师生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以及学校的文化氛围和吸引力,应通过公共空间和人性场所地等的设计,在视觉和功能等方面充分体现校园文化。    
  三、结 语 
  为增强校园的归属感和内聚力,需提高校园建筑和空间的整体性和标识性,加强校园景观绿化的个性化和多功能设计,着力打造环境特色鲜明的校园。同时,校园规划的文化观念应在校园规划中得到充分体现,通过校园规划来落实校园文化建设所需的合理空间体系。在实际规划建设中,应基于校园所在的地域和校园文化背景,对建筑、绿化、人文景观等进行精心的设计,体现师生的审美意识和价值追求,突出独具学校特色的精神内核,为师生营造宜人的、人文气息浓厚的工作学习环境。 
\

相关链接:

精品展示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35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