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新闻中心
010-60294863
新闻中心
- 河北商贸学校大厅文化设09-13
- 中国学校文化建设大趋势07-26
- 学校文化建设应遵循的2206-09
- 沈阳中医院学校校园文化05-24
- 学校办学特色应该体现在11-17
-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校园文08-14
- 校长怎样建设校园文化?08-10
- 如何提升教室的声学舒适08-05
- 学校家具应如何设计?08-05
- 校园景观文化|山东公路技07-14
以文化给教育者以新的思考
作者:金火炬时间:2019-03-19 15:52:48来源:佚名 点击量:0
一个偶然的、有趣的误解,使我连续读了蒋佩蓉女士的两本书。一本是已经出版的《佩蓉谈商务礼仪》,一本就是本书。如果说前一本书将我深深吸引的话,那么在读本书时,我完全被陷入其中,书中有趣的案例以及佩蓉女士个人的故事引发了我的许多思考,由此产生的共鸣久久不能平息。
鉴于书中两处提到我和北京四中,所以我有必要道明原委。去年10月,佩蓉女士来到北京四中,我们就一些文化和教育问题进行了讨论。我们最具共识的一点,就是对文化和教育的功利化倾向的担忧——确切地说,是鄙视。几个月后,她寄来了《佩蓉谈商务礼仪》一书,并说希望我写篇序言。我当时有些不解,因为该书已经出版。书的内容与其说是谈商务礼仪,倒不如说是佩蓉女士将自己的人生经验拿出来与读者分享,引导人们去获得一种优雅的工作与生活的方式。我将这个想法用电话与她沟通。“您是说《下一代的竞争力》吗?还没有出版呀!”这时我才突然明白是我搞错了,于是我开始读这一本。这两本书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读起来有相得益彰之效,可以说我是第一个能够理解这种联系的读者。
经历过生活的曲折起伏、接受过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良好教育、并积累了做母亲的经验,佩蓉女士自然对教育有着自己的理解。作为MIT的面试官,她接触过从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成绩优异的学生,所以,对价值观的讨论就成为贯穿本书的主线。在我看来,教育价值观的核心就是对成功的理解。在许多人的观念中,成功是以那些显性的东西为标志的:财富、地位、名望等,其实,从生命的意义上讲,成功乃是获得幸福的感受,这往往与财富、地位、名望的取得不完全一致,常常也与职业无关。而幸福又是什么呢?我想借用本书的观点来进行诠释,幸福就是从“经过审视的生活”中获得满足:一位世界著名钢铁公司的总裁在38岁的盛年辞掉主席的职务去当大提琴演奏手;一位才华洋溢的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中途放弃其研究科学的硕士计划,却致力于帮助最贫困的印度乡村女性获得教育机会,这些在许多人看来都是不可思议的,而她却“容光焕发,神采奕奕。……以满足的一笑,说:‘现在我做的就是我生来该做的。’”他们都是从经过自己审视的生活中得到了满足,因而获得了幸福。但是,对于一个没有信仰的人来说,这种幸福他能够理解吗?相反,那些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单,掌握了许多种技能,当问到未来和希望时却显得“一脸茫然,神情紧张”年轻人,尽管她的成绩足以保送上最好的大学,但我怀疑她或他是否真正有过对幸福的理解和体验。面对这样的场景,我完全能够理解佩蓉女士发自心底的感叹:“毫无羡慕之心,只剩下同情惋惜。拥有如此优秀的学习潜能,却不知道引导这种潜能去往何处,这实在太可惜了!拥有如此之多的知识,却几乎毫无自知,这实在太遗憾了!拥有如此高的成绩,却完全不懂得其他东西,这实在太不幸了!”如果这种现象还较为普遍的话,这就不能不使我们对今天的教育产生担忧。
佩蓉女士关于时间、休息、激情、深度、自我认知等方面的论述,值得包括父母在内的每一个教育者思考,因为这与我们的许多传统观念相悖。这里涉及到了价值观的差异。差异在哪里?我认为在眼光。做事情不能没有目标,但目标锁定在那里,这就是眼光或价值观的问题。我常听家长这样说,要是我的孩子不能考进某某学校,这辈子就完了!我们的孩子决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每当听到这话,我就想到马拉松比赛的场景。在这场决心与持久力的较量中,起跑的先后其实并不重要,而我们却总希望孩子能通过“抢跑”而领先——孩子上幼儿园时就学小学的知识、上小学时学初中知识、上初中时学高中知识,而进入大学后又不得不去培养本应在幼年时养成的习惯,如此错位的循环。我们的中学生成绩如此优秀,是因为我们将目标锁定在这里;而国外的学生之所以具有后劲,是因为教育的眼光较之我们更加长远。这就如同马拉松比赛,如果运动员为了赢得一万米处啦啦队的喝彩而拼尽了的体力,那他就彻底与冠军无缘。教育需要长远的甚至终生的规划,当你有了更长远的目标和眼光时,你就能够理解佩蓉女士所谈的培养激情、谦卑、自我认知、深度、想象力、服务与冒险精神等对青少年的意义,也就自然能理解为什么那些世界名牌大学会将兴趣与激情看得比成绩更加重要。不久前我参加了世界名中学校长论坛,其中有这样一个情景:作为主持人的英国校长问几个年轻人,你认为什么是最重要的?正在国内中学就读的学生回答是知识、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创造力;而有留学或工作经历的年轻人则认为是沟通、合作、团队精神和坚持力。这不能不说是由不同的人生经历所造成的差异。如果我们将教育的目标或眼光投向学生离开学校之后的生活,这些基本素养和品质的培养,就应该成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任务。
说到教育,就不能不涉及考试、升学等话题。我总认为,如何选拔学生,凸显出来的是教育的价值观念。总体上讲,中国的大学所挑选的是当下学业成绩最优的学生,而美国的大学是选拔最具有培养价值、未来最有可能成为某领域中杰出人才或大师的学生。难道最有希望成为杰出人才或大师的不是当下成绩最优的学生吗?两者之间当然是有差异的。我们最好还是举马拉松的例子:如果在10000米处来分析每个运动员状况,我们一定都会相信,最有可能成为冠军的决不是那些气喘吁吁、精疲力竭的暂时领先者,而是那些哪怕位置稍后、但仍保持有旺盛体力、充满乐观与具有坚韧精神的运动员。这就是佩蓉女士在书中强调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激情胜过智力。激情就是动力,没有激情就不可能有成功。然而今天,对于如何激发、培养和保护青少年的激情,我们研究的还远远不够,甚至我们还在不断的扼杀和泯灭学生的激情,尽管我们往往并不是出于恶意。我们今天的体制常常不能容忍那些专著于或痴迷于某一事物达到忘我的境界而偏离常态发展模式的学生。其实,大量的事实早已经告诉我们,那些自觉地热心于社会公共事务的学生,将来最有可能成为卓越的社会管理者;那些对未知现象有着强烈好奇并表现出良好的秉赋与执著精神的学生,将来最有可能成为杰出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那些醉心于某些事物并具有超常的热情与天赋的学生,最有可能成为某个领域的大师,等等。但遗憾的是,这样的学生常常在我们的体制中无法生存,他们常常会被关在高等学府的大门之外,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与悲哀。
也许,要将阅读本书所引发的所有思考都表达出来,会成为一篇很长的文章。我确信,每一位读者都会有自己的思考,都会从自己的角度去分析今天的教育现象,从而找出更加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与方向。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这正是本书的价值。广泛地关注世界各国的教育,冷静地分析我们的教育,我们会发现,我们今天的教育中的确存在着不少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要改变这些状况,需要勇气,用佩蓉女士的话讲,需要“与流行文化逆流而上”的勇气,我认为这就是一种教育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今天的时代是极其可贵的。
鉴于书中两处提到我和北京四中,所以我有必要道明原委。去年10月,佩蓉女士来到北京四中,我们就一些文化和教育问题进行了讨论。我们最具共识的一点,就是对文化和教育的功利化倾向的担忧——确切地说,是鄙视。几个月后,她寄来了《佩蓉谈商务礼仪》一书,并说希望我写篇序言。我当时有些不解,因为该书已经出版。书的内容与其说是谈商务礼仪,倒不如说是佩蓉女士将自己的人生经验拿出来与读者分享,引导人们去获得一种优雅的工作与生活的方式。我将这个想法用电话与她沟通。“您是说《下一代的竞争力》吗?还没有出版呀!”这时我才突然明白是我搞错了,于是我开始读这一本。这两本书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读起来有相得益彰之效,可以说我是第一个能够理解这种联系的读者。
经历过生活的曲折起伏、接受过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良好教育、并积累了做母亲的经验,佩蓉女士自然对教育有着自己的理解。作为MIT的面试官,她接触过从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成绩优异的学生,所以,对价值观的讨论就成为贯穿本书的主线。在我看来,教育价值观的核心就是对成功的理解。在许多人的观念中,成功是以那些显性的东西为标志的:财富、地位、名望等,其实,从生命的意义上讲,成功乃是获得幸福的感受,这往往与财富、地位、名望的取得不完全一致,常常也与职业无关。而幸福又是什么呢?我想借用本书的观点来进行诠释,幸福就是从“经过审视的生活”中获得满足:一位世界著名钢铁公司的总裁在38岁的盛年辞掉主席的职务去当大提琴演奏手;一位才华洋溢的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中途放弃其研究科学的硕士计划,却致力于帮助最贫困的印度乡村女性获得教育机会,这些在许多人看来都是不可思议的,而她却“容光焕发,神采奕奕。……以满足的一笑,说:‘现在我做的就是我生来该做的。’”他们都是从经过自己审视的生活中得到了满足,因而获得了幸福。但是,对于一个没有信仰的人来说,这种幸福他能够理解吗?相反,那些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单,掌握了许多种技能,当问到未来和希望时却显得“一脸茫然,神情紧张”年轻人,尽管她的成绩足以保送上最好的大学,但我怀疑她或他是否真正有过对幸福的理解和体验。面对这样的场景,我完全能够理解佩蓉女士发自心底的感叹:“毫无羡慕之心,只剩下同情惋惜。拥有如此优秀的学习潜能,却不知道引导这种潜能去往何处,这实在太可惜了!拥有如此之多的知识,却几乎毫无自知,这实在太遗憾了!拥有如此高的成绩,却完全不懂得其他东西,这实在太不幸了!”如果这种现象还较为普遍的话,这就不能不使我们对今天的教育产生担忧。
佩蓉女士关于时间、休息、激情、深度、自我认知等方面的论述,值得包括父母在内的每一个教育者思考,因为这与我们的许多传统观念相悖。这里涉及到了价值观的差异。差异在哪里?我认为在眼光。做事情不能没有目标,但目标锁定在那里,这就是眼光或价值观的问题。我常听家长这样说,要是我的孩子不能考进某某学校,这辈子就完了!我们的孩子决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每当听到这话,我就想到马拉松比赛的场景。在这场决心与持久力的较量中,起跑的先后其实并不重要,而我们却总希望孩子能通过“抢跑”而领先——孩子上幼儿园时就学小学的知识、上小学时学初中知识、上初中时学高中知识,而进入大学后又不得不去培养本应在幼年时养成的习惯,如此错位的循环。我们的中学生成绩如此优秀,是因为我们将目标锁定在这里;而国外的学生之所以具有后劲,是因为教育的眼光较之我们更加长远。这就如同马拉松比赛,如果运动员为了赢得一万米处啦啦队的喝彩而拼尽了的体力,那他就彻底与冠军无缘。教育需要长远的甚至终生的规划,当你有了更长远的目标和眼光时,你就能够理解佩蓉女士所谈的培养激情、谦卑、自我认知、深度、想象力、服务与冒险精神等对青少年的意义,也就自然能理解为什么那些世界名牌大学会将兴趣与激情看得比成绩更加重要。不久前我参加了世界名中学校长论坛,其中有这样一个情景:作为主持人的英国校长问几个年轻人,你认为什么是最重要的?正在国内中学就读的学生回答是知识、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创造力;而有留学或工作经历的年轻人则认为是沟通、合作、团队精神和坚持力。这不能不说是由不同的人生经历所造成的差异。如果我们将教育的目标或眼光投向学生离开学校之后的生活,这些基本素养和品质的培养,就应该成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任务。
说到教育,就不能不涉及考试、升学等话题。我总认为,如何选拔学生,凸显出来的是教育的价值观念。总体上讲,中国的大学所挑选的是当下学业成绩最优的学生,而美国的大学是选拔最具有培养价值、未来最有可能成为某领域中杰出人才或大师的学生。难道最有希望成为杰出人才或大师的不是当下成绩最优的学生吗?两者之间当然是有差异的。我们最好还是举马拉松的例子:如果在10000米处来分析每个运动员状况,我们一定都会相信,最有可能成为冠军的决不是那些气喘吁吁、精疲力竭的暂时领先者,而是那些哪怕位置稍后、但仍保持有旺盛体力、充满乐观与具有坚韧精神的运动员。这就是佩蓉女士在书中强调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激情胜过智力。激情就是动力,没有激情就不可能有成功。然而今天,对于如何激发、培养和保护青少年的激情,我们研究的还远远不够,甚至我们还在不断的扼杀和泯灭学生的激情,尽管我们往往并不是出于恶意。我们今天的体制常常不能容忍那些专著于或痴迷于某一事物达到忘我的境界而偏离常态发展模式的学生。其实,大量的事实早已经告诉我们,那些自觉地热心于社会公共事务的学生,将来最有可能成为卓越的社会管理者;那些对未知现象有着强烈好奇并表现出良好的秉赋与执著精神的学生,将来最有可能成为杰出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那些醉心于某些事物并具有超常的热情与天赋的学生,最有可能成为某个领域的大师,等等。但遗憾的是,这样的学生常常在我们的体制中无法生存,他们常常会被关在高等学府的大门之外,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与悲哀。
也许,要将阅读本书所引发的所有思考都表达出来,会成为一篇很长的文章。我确信,每一位读者都会有自己的思考,都会从自己的角度去分析今天的教育现象,从而找出更加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与方向。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这正是本书的价值。广泛地关注世界各国的教育,冷静地分析我们的教育,我们会发现,我们今天的教育中的确存在着不少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要改变这些状况,需要勇气,用佩蓉女士的话讲,需要“与流行文化逆流而上”的勇气,我认为这就是一种教育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今天的时代是极其可贵的。
- 上一篇:统筹谋划校园文化建设
- 下一篇:南宁市教育局领导走进学校参观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展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