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新闻中心

010-60294863

成功案例

专家说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家说 > 内容

学校办学特色应该体现在哪?

作者:时间:2020-11-17 17:34:15来源:佚名 点击量:0

作者丨刘可钦,国家督学,北京市中关村第三小学校长
来源丨人民教育

过去20多年中,中小学特色发展对于破解“千校一面”弊端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也存在“特色泛化”的情况。这对于学校的个性发展、特色发展意味着什么?学校发展的活力在哪里?学校发展如何体现自身特色?特色发展的基础、条件以及着力点在哪里?特色发展之路该怎么走下去……
\

一、“学校定位”是获取“心智资源”的有效路径

 

学校的特色文化、特色课程、特色管理之类的词语已经存在于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话语体系之中,而且还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一些做学校文化的公司也绞尽脑汁为学校提炼特色,想方设法让人“全方位”感知学校与众不同的“特色”。

今天,似乎涌现出成千上万个“某某教育”。依我看,助推这片繁荣景象的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地方行政部门的要求。每所学校有特色,每个校长都有自己的思想,所以要总结、提炼、概括,而且一定要找到那个独特的“词”,让它与众不同。

二是科研部门的推荐。科研部门的专家和学者也会深入到某所学校,为学校的“特色”作学理上的分析和诠释,提出“某某教育”。从积极的角度看,它确实推进了学校的发展,在一定时期也汇聚了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心智和力量。

三是学校自身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一个概念,一个符号,就是一个鲜明的共同愿景,也会成为学校里每个人思考问题的核心载体,对一所学校的持续稳定发展、系统发展有很大帮助。比如“童心教育”,学校通过这个概念引导大家建立现代儿童观。
《定位》一书中有一句话,说在今天所有的组织都需要“定位”,寻找如何进入顾客心智以赢得选择的定位之道。由此看来,一所学校的定位,也是积极获取一种“心智资源”的有效路径。

通过定位的概念,学校给社会或社区释放一种可见的信号,引起对这所学校的关注。这也是许多学校都在积极寻找一个能够“定位”的词汇的缘由吧。
所以,对于“特色”的追求,我们还是要肯定它的积极意义。但是,用“某某教育”诠释一所学校的特色,解读这所学校的个性,无论多么有特点,都应该符合三个维度的考量:一是尊重儿童的特点;二是尊重教育的规律;三是要体现这个词汇背后蕴含的核心价值观的办学实践表达。

二、所有行动都是办学理念引领下的选择

 我曾经在中关村四小工作,那时我们确定了“将儿童置于学校的中央”的办学理念。当时,也提出了好几个概念,比如“同心圆”“本真”“原点”等,可我总觉得这些词汇不能涵盖学校发生的一切,所以我都没有用。我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是——“创建一个共同学习的场域”,这是学校的本质所在。

后来,选择了“大家三小”作为我们共同的愿景,希望以此唤起师生对于学校大家庭的热爱,激发每个人的进取心,成就每个人的“大家气度”和大格局、大视野。再后来,我们所有的行动都是在“大家三小”办学理念之下的选择。比如我们的新校区建设,就按照“大家三小”的理念,选用了福建土楼的概念,做了基本的楼型,但又不是全封闭的,而是打开的半圆,表达学校的“开放”以及与社区的“相融”。

“大家三小”包含三个层面,一是为了每一个人的学校;二是需要每一个人的学校,需要每一个人的进取心;三是成就每一个人的学校,通过学校的课程、活动的设计,让每一个人拥有大视野、大气度以及开放的情怀。变化最大的还有学校组织模型。新校区一共有4个“校中校”,每个校中校有16个“班组群”,每个班组群里有3个不分年级的班。每个班组群就是一个家庭式的学习生活基地,有独立的卫生间、楼梯间以及共享空间,还有不同学科的七八位教师以及上百名学生。我们以此引导师生进行交往方式的变革、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促进形成新型的伙伴学习关系。

在班组群里,经常会看到这样的镜头:几个可能不是同班的小朋友,在一起玩得有滋有味;老师不是班主任,但却是这个孩子的“导师”,学生受惠于更多的老师,老师眼里也有了更多的学生……

三、
“办学特色”更应体现在课程特色之中

每所学校都应该围绕自己的办学理念,开启自己的课程体系建构。但在今天,学校课程自主空间到底有多大?我算了一下,每周国家课程26学时,地方课程2学时,校本课程2学时。其实,学校自主空间也就校本课程这2学时。有的学校通过“长短课”编排,巧妙地“偷”一些学时用于学校的特色课程建设。

而我们走进一所学校看到的那些课程、成果,基本上是在这仅有的2个学时里生发出来的。我们的孩子能够自主地做点什么,也是在这个时间内完成的。比如学校各种各样的社团、体育比赛、艺术演出等基本上也是利用假期和放学以后的时间进行的。

小学阶段不能让上千名学生都去做同一件事,而应该保持基础教育的全面性和基础性。比如某学校是“乒乓球特色学校”,如果全体孩子不管性格、爱好是什么,都去学乒乓球,或者只能选学乒乓球,未必就是一种进步。

26学时的国家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基本上没有变,普遍采用的是国家的教材内容,教师讲解、学生练习以及传统的纸笔考试。这里,可以作为的空间很大——如何将国家课程的26学时变成“正餐”,而不是“点心”?如何让“正餐”全面而有营养,既好吃又健康?这可能是未来学校课程改革和质量提升的巨大空间。

 

在中关村三小,我们已经开始了行动,尽管很艰难。我们叫作“真实的学习”,就是希望能够将国家课程的“规定性学习内容”与“真实的生活”建立有机联系。不是另辟蹊径,而是通过真实问题的学习,在语文、数学、科学这些课程中寻求最大的融合,让孩子们有跨学科的学习经历和思维方式。

相关链接:

精品展示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35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