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学校文化
一、什么是学校文化
1.学校文化的定义
n狭义的学校文化是校园环境文化,“草木生情、墙壁说话”;
n 狭义的学校文化也指校园活动,如学术讲座、理论报告、社团活动、文艺表演、体育比赛、校风校纪、文化传统等
n广义的学校文化是指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课程设置、教学传统、知识符号、建筑风格、校风校纪等的集合体
2.学校文化的分类
n有形文化
建筑设施:楼、堂、馆、所、环境设施、设备
组织:管理机构、社团
制度:制度、规章
n无形文化
校风、学风、教风、传统、思维习惯、学术氛围
3.学校文化的特征
n亚文化性:;从于主流文化;导主流文化
n综合性(互动性):主体的多重性;容的复杂性
n教育性(渗透性):导向清流的潜移默化;面向未来的传承性
4.学校文化的差异性
学校间生源质量、地理位置、社区文化、历史沿革等不同;校间学校管理层认识、观念、办学思想、办学方向、办学手段等不同;任何照搬与模仿注定会“东施效颦”甚至“邯郸学步”
二、学校文化的功能
n具有直接的和巨大的教育意义:促进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n既可以作为教育教学的要素为师生所吸纳,又可以作为隐性课程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n为主流文化提供新的文化生长点:价值观念、生活态度、行为方式等,促进社会整体文化变迁
n区别不同学校的特色
1. 学校文化建设的意义
n价值引导
n观念整合
n情感激励
n规范调节
n 抓住学校文化建设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到学校整体品位、社会声望、师生素质、精神风貌
1)学校文化具有统率的作用
n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一旦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信念,就会体现在每个师生的价值取向、期望、态度、行为之中,体现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之中。如把“爱一切学生”作为学校文化的核心理念,学校教师头脑中就不会有差生的概念,就不会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同学之间就会互相尊重,共同进步。如果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理念,全校师生就会处处爱护自然,保护环境。总之,学校文化中蕴含的核心价值观会体现在全校师生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中。
2)学校文化有着规范的作用
n学校文化建设中很重要的内容是制度建设。学校经过师生的长期教育实践,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它可以规范师生的行为,学校办事有章可循,有条不紊。如果学校缺乏制度建设,学校就会杂乱无章,遇事找不到人负责。学校的制度不是随意制定出来的,不是学校领导或者少数人制定出来去约束师生行为的。制度建设作为一种文化,是师生在教与学的活动中,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提炼而制定出来的,是反映了师生的意愿,为师生共同认可的,这种制度才能被全校师生所遵守。
3)学校文化具有激励的作用
n优秀的学校文化总是有愿景、有期望、环境舒畅、人际关系融合、生活朝气蓬勃。会激励师生开拓进取,不怕困难,追求卓越,努力把学校的各项任务完成得出色。在这种优秀文化氛围中,全校师生有一种责任感、荣誉感,驱使他们努力教和学,不断创造新的经验和成绩。
4)学校文化具有熔炉作用
n传统的力量是无穷的。学校文化如果形成了传统,就会成为一股无形的力量,引导着师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心理情趣和行为作风。师生会自动地,不用思索地按照学校的思维去思考,去行动。学校文化像一块学校的吸铁石,把师生员工凝聚在一起。学校文化又如一个大熔炉,学校里如果来了一位新成员,立即会熔化在这个文化传统之中。
5)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
n学校文化建设是长期的过程,是连续的过程。学校文化建设—方面要继承前人建设的成果,同时要创新,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进步,不断创新。无论是继承还是创新都要靠现在的在校师生。因此全校师生在创建学校文化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教育。
2.学校文化的导向
n积极:正确方向、马列引导
n/SPAN>健康:昂扬向上、四有新人
n个性:特色特点、个性鲜明
n 时代性:与时俱进
n民族性:民族传统
三、学校的观念文化——校训
n观念文化是指学校发展中的一系列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及其教育价值所追求的集合体,是学校自主建构起来的学校教育哲学,包括学生观、教育观、学校观、价值观以及教师观等等,观念文化往往反映了学校群体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论水平、教育事业追求、办学思想、教育良知甚至教育信念
n其核心表达方式是校训——培养什么样的人
例如浙江某学校的观念文化构成
n校 训:学会做人,学会求知 ,学会健身,学会创新
n校 风:文 明,勤 奋 , 质 朴, 进 取
n学 风: 勤 学,多 思 , 尊 师, 守 纪
n教 风:严 谨,务 实 , 敬 业, 创 新
n领导作风:团 结,求 实 , 高 效, 廉 洁
n学校目标:争 创 一 流 学 校 ,培 养 一 流 人 才-
n创业精神:高标准,严要求 , 争第一, 创一流 , 顾大局,重团结 , 讲奉献, 比实干
河南省淮阳县实验小学学校文化
n办学思想:为学生发展奠基;为教师成长搭台;为社会进步服务
n校 训:明理、励志、厚德、博雅
n校 风:向上、求真、至善、尽美
n学 风:博学、好问、慎思、笃行
n教 风:爱国、爱校、爱岗、爱生
n学校精神:勤奋、勇敢、合作、和谐
n学校品牌:现在学好,将来活好!
校训的本质
n校训是指经由学校领导提出的对全校师生的思想道德要求、行为习惯训练和进行人格、品格 培养的戒训,是学校为了树立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而制定的要求全体教职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所以是一个学校以后学生的缩影。校训是学校观念文化的最高体现和概括,是对全校师生员工在建设和发展学校过程中形成的群体意识和精神境界的总结、概括与升华,校训也是学校工作的灵魂和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学校富有个性、经过多年办学经验的积累、办学传统的积淀、办学特色的凝聚而产生的教育思想的高度提炼,它向社会昭示了一所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宗旨和追求,体现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灵魂,体现出一所学校的文化素质和品位,是学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念的体现,是学校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学校师生员工起着一种潜移默化、陶冶情操的教育功能和无形的鞭策激励作用。
n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n北京林业大学:养青松正气、法竹梅风骨
n美国斯坦福大学:让自由之风吹拂
n安徽省桐城中学 :勉成国器,龙眠钟气,代起人豪!
n湖南长沙雅礼中学:公勤诚朴
n 天津中学:为成功的人生做准备
n安徽铜陵杨家山小学:日有长进
n北京育英学校: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开宗明义是校训的要求
n自以为是:追求完美,力求发展
n矫情虚饰:尊师守纪,开拓进取
n流于空泛:求实创新,积极向上
n机关标语:锐意改革,与时俱进
n标新立异:读书求真、执教惠民
n画虎类犬:学贵有思、业荒于嬉
n盲目复古:师从孔孟、学点翰林
n敷衍充数:悬梁刺股、发愤有为
有调查表明在被调查的256所高校中,有192所学校的校训为“四词八字”的口号式,比例高达75%。校训中带有“勤奋”字样的有68所,“求实”的为65所,“创新”的为59所,“团结”的为49所,“严谨”的为25所。包含上述以上5个词语任何一词以上的有147所,有8所高校的校训一模一样同为“团结、勤奋、求实、创新”,有27所高校的校训同为“严谨、勤奋、求实、创新”,不同的只是先后排列顺序
校训的作用
校训是文化,是一种面向社会的精神标志,能为学校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学校是开启智慧、追求真理、传播知识、弘扬文化的重要场所,所以学校要开展校史教育等活动,使学校的精神品质深入人心,内化为师生们的为人为学品格;
校训是要求,对师生的行为规范有指导意义,它向所有师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要求学生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求知能力、竞争和合作能力、创新意识、健康的心理品质与身体等要求,是学生将来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都需要的基本素质;
校训是希冀,希望师生成为践行校训的人,将来代表着学校服务社会;所以校训往往设置在学校最为醒目的地方,使每一个师生经常性的看到它,受其潜移默化的心理脉冲,久而久之,逐渐受其感染,慢慢化为自己的内在价值尺度,并以此来自觉地衡量自己的行为,直至最终依据这一价值尺度来及时调整和校正自己的行为。
校训是引导,反映了一所学校长久的办学传统,当前的办学目标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它无疑对人有一种巨大的感染作用,尤其是在长时间后,它会逐渐内化为学校师生的一种心理因子,赋予他们一种文化精神,主导他们的一言一行,充分实现自我。
校训是激励,激励、感染着师生为实现校训要求而不懈地追求理想、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和母校的价值观。校训的激励贯穿于教育全程,时时产生美化心灵、启迪智慧、规范行为、提升境界的作用;校训对激励全校师生弘扬传统,增强荣誉感、责任感,继续奋发向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四、学校的管理文化——校风
人们一谈起学校管理,往往关注的是是否发挥严密的组织机构、计划和严格的规章制度等的管理作用,事实上仅有严密的组织机构、计划和严格的规章制度等理性的管理作用是远远不够的,学校管理理念经历着一个从“权威性”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人文化管理发展的变迁过程。在学校管理中更应突出意志、感情、情绪、心态、形象等人文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潜在的自尊、自信、自控、自强的意识,通过群体的共感和共识,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内在的动力——校纪校规是学校的显性管理,治校的下策、管理之末,校风的建立与传承是学校的隐性管理,治校的上策、管理之本,二者虽相辅相成但不容倒置。
教师大小是些文人,群体文化素养较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强,民主意识较强,因此不能把教师看成消极被动的管制对象。作为学校领导,重要的不是所谓的“加强管理”,处处管制着教师,而应该是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不要事必躬亲干预太多,创造宽松、愉快、和谐的团体气氛和环境,创设良好的校风,以“义”感化,士为知己者死从而达到“无为而治”,从上而下的成员都做到自己管好自己,实现学校的自动化管理,这是学校管理所追求的一种最佳方式,也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因此学校管理文化的关键之处在于形成良好的校风。
校风——学校的一种集体行为风尚
n学校是一个群体,群体中必然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形成群体心理,如群体利益、群体需要、群体规范、群体价值、群体目标等
n群体心理不是群体内个体心理特征的简单相加,而是每个成员新的特征综合和概括,是成员间不断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学校中具体表现为学校的社会气氛即校风
n校风是一种无形的环境因素,同时也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无形地支配着集体成员的行为和集体生活,通过集体成员的荣誉感、自豪感、责任感、归属感、认同感、支持感和对集体的尊重发挥作用
校风有积极与消极之分
n积极的校风能使学生不断增强自觉性,更加勤奋地学习,取得好成绩
n消极的校风则容易使学生学习涣散,秩序混乱,导致各种学生问题
从其心理机制上来看
n校风是以心理气氛的形式出现的,并且这种心理气氛一旦成为影响整个群体生活的规范力量,它就是一种具有心理制约作用的行为风尚
n它是依靠群体规范、舆论、内聚力这样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来影响和约束群体及其成员的行为
n 是群体大多数成员的思想观念、意志情感、言论行动和精神状态的一种共同倾向持久地发生作用的结果
校风形成的社会心理学机制是
n在“标准化”倾向基础上的模仿、暗示、顺从、同化等,即在领导、教师、学生不同小群体的内部和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下的彼此接近、趋同的类化过程,从而达到统一认识、维系群体存在、行为定向的目的,因此校风的建设关键是协调好小群体内部的关系、形成群体压力和群体凝聚力
与校风直接相关的是学校领导班子的工作作风:
n作风正派、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领导班子会在学校教师中产生模仿连动连锁反应,教师群体通过接受暗示、模仿等方式自觉或不自觉地使自己的言行与领导渐渐相仿,领导的工作作风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到校内的大小正式和非正式群体,最后全体统一到学校办学方向上来。
五、学校的教师文化——教风
教师文化
n由教师主体创造、传承、享用的一整套价值观念、知识符号、语言习惯、行为方式等的集合,集中体现教师的教育精神和职业道德
教师文化包括
n观念层面: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课程观、质量观
n精神层面:师德、师能、师智、师魂等
n技能层面:教学方法、教学质量、教学风格
恰当的教师文化
n职业理想:事业心、责任感、积极性(情绪、情感)
n知识水平: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文化性知识、社会性知识
n教育观念:儿童观、发展观、人才观、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
n教学能力:分析教材、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提问讲演、语言表达、课堂应急、课堂组织)、指导学生、评价校正、教研
n教育能力:思想品德素养、心理素养、言语素养、沟通能力、班级管理能力、指导学生能力
n人际协调能力
n教学科研意识与能力
应引领的教师文化
粉笔的精神、种子的气质、荷花的高洁、竹子的气节、流水的柔情、海洋的博大、教育家的眼光、政治家的责任、雕塑家的功夫、苦恋者的执着、演说家的雄辩、哲学家的逻辑、科学家的严谨、艺术家的浪漫、慈母的胸怀、医生的仁术、信徒的虔诚、军人的刚毅、诗人的热情、侠客的冷峻、力可补天的才能、甘为人梯的风格
江泽民“九八讲话”希望教师
n志存高远、爱国敬业:发展先进文化、推进社会进步
n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脚踏实地、乐于奉献、淡泊明志、甘为人梯
n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
如福建某校:立足校本研究,重建教研文化
n要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将研究作为教师教学生活的重要内容,倡导反思性教学,鼓励同伴合作与互助,为教师提供接受专业引领的机会
n努力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教师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参与课题研究,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研究、撰写教育教学个案,生成体现个性的教学风格,促进教师由教书匠向研究者转变
教风是教师的情感、道德、能力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面对教学、学生、学校、集体和社会各项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行为倾向和心理倾向,即教师的职业修养在执教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精神风范和行为风尚。这种风范或风尚在一定范围(校、系)内被多数教师所认同,并被自觉应用于规范自己的执教行为。它包括一个学校教师群体的职业观念、角色认同、专业能力、行为规范、人生品位、人际关系等内涵。
1. 职业观念
教师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相关的看法即所谓的观念,包括教师的儿童观、发展观、人才观、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课程观、质量观等。观念指导着行动,行动决定结果,因此观念不一,行为表现亦然。比如一个坚持“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教育万能观念的老师,当遇到教不会的学生时一定宁愿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帮学生补课,当发现还补不会时一定想方设法“练会”他,当发现不会飞的鸭子很难赶上架时,从自我怀疑走向自我否定到出现心理问题,以学生为中心的每个人都因为教师的观念而不快乐。反之,一个坚持“教师工作类似来料加工” 的教师,只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了问心无愧的尽力而为之后,不再强人所难,允许差异存在,寻找其长项实施潜能开发、扬长补短,师生彼此都轻松快乐。
学校教师的观念可以通过观念大讨论、专业培训、学术讲座、经验介绍、征文、网络博客等活动形式逐步实现统一,建立认同感,统一认识,进而达到形成一定风气的效果。
2. 角色认同
角色认同是个体接纳并认可自己的职业,其态度及行为与所扮演的角色一致。尽管教师是专业人员但教育是个服务性行业,其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并不高,教师没有令人羡慕的地位和权利,也没有显赫的声名和财富,更没有悠闲自在的舒适与安逸,因此选择了教师职业意味着选择了清贫与奉献、辛苦操劳和责任,教师的劳动,难以有严格的时空界限,难以有准确量化的工作时间和质量,更难以进行时时刻刻的监督,很大程度上要凭教师自己高度的自觉性、责任感、荣誉感和上进心来激励和约束自己。教师职业角色相对多重:传道者、授业者、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教学设计者、服务者、研究者、学生的伙伴与朋友、心理保健医生、代理家长、模范公民……每天高度的精神紧张、强体力与脑力的工作、劳动的重复性、教育效果的迟效性、和天长日久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学校教师群体的角色认同度是教风的重要指标,群体角色认同好,教师们普遍有职业理想,有较强的责任感,多数教师排除追名逐利的思想,心态平和、亲近学生,安分守己,对教师职业、学校、学生产生一定的依恋情感,师资队伍相对稳定。否则多数教师心不在焉、浮躁、对付,教师的流动性大,教学质量没法保障。
3. 专业能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表现为教学能力和德育能力两个方面,教学能力包括分析教材、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提问讲演、语言表达、课堂应急、课堂组织)、指导学生、评价校正、教研能力等方面,教育能力包括思想品德素养、心理素养、言语素养、沟通能力、班级管理能力、指导学生能力等方面。良好的教风也体现在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上。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师自身必须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
学校教师文化积极健康发展的教师群体一般都热爱学习、专研业务、有较高的学识水平、治学态度严谨、不断提升业务水平等共性。
4. 行为规范
教师的外表形象是教风的重要载体,通过教师文明的言谈举止,整洁大方、得体端庄的衣着和仪表,能将教师正直的人品、渊博的知识、高尚的追求等内在气质外化出来,从而转化为学生、社会对教师产生良好评价的形象效应。
5. 人生品位
教师文化一个重要的指标是教师的人生品位。教师的人生品位首先表现在对学生充满爱、尊重、信任的情感,认识到自己的修养、工作态度、人生态度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履行教师责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对教师特殊的道德规定。教师的人生品位其次表现在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老师的态度、人格使学生感到受到了尊重和信任才能对老师感到亲切和依恋,这比老师的才能更重要,学生一旦产生出自己的老师是令人尊敬和值得骄傲的感情,就能从心里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育和交给的任务。教师的人生品位第三体现在工作态度上,教师不把教学当成简单重复性劳动,而要把课堂当做发挥才华广阔天地,不断求异、创新,形成具有自己风格的教育方法,并用自己的情感和智慧,巧妙地引领学生一步步跨入自己学习的专业领域。教师的人生品位第四体现在教师的责任感,教师要认识到教育对社会未来负有重大责任,对学生不但在能力上而且在人格上负有庄严责任,清醒的意识到不良教育行为可能带来可怕后果,要认识到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对学生负责就是对社会未来负责,对学生负责就要全面地关怀学生的成功,关怀学生既能做事,又会做人。教师的人生品位第五体现在教师风范上,即一个合格教师、优秀应该具有的、令学生感到亲切骄傲和尊敬的气质和气派。靠这种风范,能让老师个人的意志变成学生集体的行动;靠这种风范,能让繁重的学习变得轻松快乐;靠这种风范,能让突发的紧张气氛很快变得平静和谐。
6.人际关系
建立和谐的教师间的人际关系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是学校人际关系中最基本、最关键的因素,因为他们处于能够与学生、家长和其他有关人员进行有效联系的位置,它直接影响着学生人际关系和师生人际关系。教师集体只有有共同的见解、有共同的信念、彼此间相互帮助、彼此间没有猜疑、不追求学生对个人的爱戴,才能教育儿童。担任不同角色的教师群体成员通过他们的活动而发生相互作用,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感情态度, 进而构成一定的人际关系。
所以学校应与教师进行双向沟通,与教师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既要有制度化的层级关系,又要有非制度化的和谐关系,后者往往更加重要。如学校可以成立青年教师联谊会,各种娱乐性的协会和俱乐部。适当地举行一些比赛,激发教师自豪感和责任心以及聪明才智。设立校长接待日、开教师座谈会、树立骨干教师的形象等。在制度化管理方面,要增加管理的透明度,使教师有参与管理的空间,重视教师的合理化建议。
学校教师的教风对孩子学习的影响也很大。学生普遍具有向师性,即学生由于知识少、经验差、缺乏思考,在直觉暗示、行为暗示和符号暗示等中容易轻信教师,教师对知识、对学习、对生活的态度以及教师的言行举止、打扮装束等都有可能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教师是温和、融洽、理解的还是冷淡、利己、约束的,是负责、有条理、有系统的还是推脱、无计划、潦草马虎的,是激励性、富于想象还是迟钝、呆板、墨守成规的,教师不同的教学风格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群体特性是大相径庭的,“什么样的老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所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所以一所好学校,校长应该重视教师文化建设,引领教师群体有粉笔的精神、种子的气质、荷花的高洁、竹子的气节、流水的柔情、海洋的博大、教育家的眼光、政治家的责任、雕塑家的功夫、苦恋者的执着、慈母的胸怀、医生的仁术、信徒的虔诚、军人的刚毅、诗人的热情、侠客的冷峻、演说家的雄辩、哲学家的逻辑、科学家的严谨、艺术家的浪漫、力可补天的才能、甘为人梯的风格。
今天教师缺什么
n不是知识,而是文化;不是技术,而是理念;
n不是水平,而是责任;不是方法,而是精神。
n期盼教师良心的回归,精神家园的重建。
n少一点浮躁,多一点实在;少一点自傲,多一点进取;
n少一点偏见,多一点公正;少一点享乐,多一点磨练;
n少一点功利,多一点敬业;少一点势利,多一点奉献。
——北京五中原校长吴昌顺
六、学校的学生文化——学风
学生文化是在教师文化和学生原有文化身份的影响下形成的,由学生自己创造、传承和享用的一整套价值观念、知识符号、语言习惯、行为方式等的集合,即学生群体中的各种习惯、风俗、约定、传统、时尚、规范、语汇、价值观念等。学生文化具有较大的相对独立性,构成一个相对完整而多样的学生生活世界。学生文化建设包括: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目标、学习兴趣与态度、学习方法与策略、学习行为与表现、学习氛围、学习习惯、课余生活、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等,由此可见,学风是学生文化建设中的核心。
学风有二种含义,一是指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二是指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体表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有时也特指学校里多数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习的态度、方法、学习风气、学术风气、文化氛围及所表现出的学习行为。学生对学习价值的认同决定了起对学习的态度,即首先弄清楚“为什么要学习”“为了什么而学习”的动机问题:“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学习?为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而学习?为出人头地、找个好工作而学习?为改变现状而学习?为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奖赏而学习?……不同年龄的学生对学习意义的理解水平不一,其学习目的会表现出不同的层次,引导也应有所不同;学习目的的明确性制约着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
如天津某校:加强班级建设,营造班级文化
n高度重视班级环境布置,引导班级学生自主布置班级环境,举行主题班会、开展班级文化活动
n提倡班级文化建设的个性化,引导学生主创编班歌、公约,创造良好的班风
n通过开展班级环境文化建设评比,推动班级文化建设
班风是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班风是指班级所有成员在长期交往中所形成的一种共同心理倾向
班风的形成:
n依靠群体压力,即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讨论、说服等形成理智压力
n通过劝解、说服、感召等形成情感压力
n通过谴责、批评等形成舆论压力
n通过拒绝、隔断、孤立等形成心理隔离压力
n通过模仿、舆论、疏亲等对全班成员的行为产生作用
n利用个体被爱、同情、理解、关怀、帮助等本能心理需要通过师生间、同学间的相互理解、信任、关心、友爱等方式形成积极的班级心理气氛,促使这个群体保持一种稳定的、融洽的秩序
n班风一经形成,便成为一种约束力,反过来又影响班级社会体系的每个成员。它既塑造了学生的态度和价值,又影响他们在教室里的学习活动。
学校教师的教风对孩子学习的影响也很大
n学生普遍具有向师性,即学生由于知识少、经验差、缺乏思考,在直觉暗示、行为暗示和符号暗示等中容易轻信教师,教师对知识、对学习、对生活的态度以及教师的言行举止、打扮装束等都有可能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
n教师是温和、融洽、理解的还是冷淡、利己、约束的,是负责、有条理、有系统的还是推脱、无计划、潦草马虎的,是激励性、富于想象还是迟钝、呆板、墨守成规的,教师不同的教学风格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群体特性是大相径庭的,“什么样的老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所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学风
n学风是指学校里多数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习的态度、方法及所表现出的学习行为。学生对学习价值的认同决定了起对学习的态度,即首先弄清楚“为什么”学习的动机问题:
n“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学习?为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而学习?为出人头地、找个好工作而学习?为改变现状而学习?为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奖赏而学习?……
n不同年龄的学生对学习意义的理解水平不一,其学习目的会表现出不同的层次,引导也应有所不同;学习目的的明确性制约着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
影响学习兴趣因素
n教师方面: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激情、教学效果、赏罚情况、对学生的注意和了解度
n学生方面: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对奖励的胃口、向师性
七、学校的形象文化——设计
n历史层面:档案室、校友返校、校庆
n现实层面:网站、宣传页、名片
n设计层面[2]:校徽、校服、嘉奖、信纸信封、校车
学校形象是公众对学校的一种整体感觉、认知和印象,是学校客观发展状况与公众主观判断的结合。学校形象设计(又称Corporate Identity,简称CI设计)则是将学校形象要素包括各种深层和表层形象要素,通过一整套鲜明的标准化、统一化的识别系统,将办学理念、活动信息、教育教学条件与水平等学校办学内容予以整合,把学校潜在的形象、个性、特点卓有成效地传播给公众,是使公众留下鲜明个性特点的一种手段。
学校形象文化通过信息传达的象征和符号的CI设计,凸现学校特色和精神,建立学校与公众双向沟通的关系,使校内外公众产生认同感和共同价值观,从而优化校内外环境,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活动过程。CI设计也是学校文化和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全体师生员工对学校教育理念达成的共识,行为活动的规范协调,形成强烈的师生员工的整体凝集力,达到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水平的目的。
国内知名学校都很重视自身的内涵发展和形象品牌建设,因为这是着力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塑造学校品牌、积极应对办学竞争的产物,也必然会对学校未来发展及其社会定位产生重大影响。如“舞出一片天地”的空军蓝天幼儿园,最早喊响“我能行”的北京光明小学,唱响“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的重庆谢家湾小学,创造“建平模式”的上海建平中学、首创“成功教育”的上海闸北八中、在各地联办“网校”的北大附中,代表了全球精英文化教育典范的英国伊顿公学、被誉为“智商公立中学”美国布朗克高级理科中学等等,他们都是既重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也积极将自己蕴涵着的厚重而无形的办学底蕴及其所携带的历史、文化和科学的信息通过学校形象设计恰当地表现出来,如学校建筑、自然景观、园林小品、雕塑饰物、校旗、校徽、师生服饰、礼仪等通过设计的审美效果表现得统整有序,在人们的视觉心理上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引导人们对学校形象进行深入感受和领会,使学校形象在人们的情感和心灵中造成一种难以消逝的记忆,使人们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形成学校形象在人们精神世界的审美积淀。
学校形象的设计主要是视觉识别系统VIS(Visual Identity System),指在学校教育理念的确立和发展战略和目标制定的基础上,运用视觉传达设计的方法,根据和一切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有关的媒体的要求,设计出交流的识别符号来展示学校独特形象的设计系统,以特有的视觉艺术语言来刻画学校的个性、体现学校的精神、突出学校特征,目的是使学校内外公众对学校产生一致的认同感和价值观。学校视觉识别系统中的传播力量与感染力量是最为具体而直接、项目最多、层面最广,能让人一目了然的。学校形象是存于人心中的一种模糊的、朦胧的感觉或存在人脑记忆的片断,为了加深印象需设计出能适当表现,代表这些记忆、感觉的符号并以这种符号为媒体来启发或打开这种感情、记忆。
学校的视觉识别系统是一种感官上的传达,需要由专业人员来设计并制作。业内人员认为,判断一个VI好坏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他是否抢眼、否顺眼、是否养眼,是否充分体现出该校的特点的历史文化背景、现阶段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及办学特色,体现出整体性、严肃性、精确性。
学校形象设计包括基础和应用两个部分。基础部分是一个学校视觉形象设计的核心和灵魂,代表着学校的重要形象,也是整个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它包括标志、标准字和标准色。应用部分是以基础部分作为根基,围绕这些元素制作出学校用品、校旗校徽、学校制服、指示标牌以及校园环境建筑等具有实用价值的部分物品,它的作用是在日常生活中为学校制造出宣传自身的机会,包括学校用品、校旗校徽、师生制服、指示标牌等。
八、学校的行为文化——礼仪
n文化的表达是需要一种载体,需要一种仪式,否则文化就变得十分空洞和教条。无论是西方文化,还是东方文化,仪式都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n基于爱的:善良、关怀、关爱
n基于礼貌:见面、告别、介绍
n基于仪式:升旗、集会、庆典
n基于服饰:校服、饰物、发型
文化的表达是需要一种载体,需要一种仪式,否则文化就变得十分空洞和教条。无论是西方文化,还是东方文化,仪式都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从中华民族的文化来看,作为礼仪之邦,礼乐仪文一直是中国古典人文主义的重要内容,每个中国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中国传统礼仪的熏陶和规范。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认为学习“礼”与成人是不可割裂的关系。重礼就必然重仪,仪是礼中的一种礼节、仪式或仪文。事实上,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重要的仪式,仪式一直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
1.学校的礼仪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群体生活中为了表达彼此间的善良愿望和美好情感而采取的某种具有十分明显的社会道德文化色彩的礼节行为规范,是对他人尊重并赢得他人尊重的一种发自内心的行为体现。礼仪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礼仪教育肩负着选择、传递、宏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使命。学生既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又是体现时代进步要求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因此学校开展礼仪教育十分重要。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礼仪教育是对学生进行行为道德规范、人际关系准则的传统美德教育,它是德育的基础工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礼仪教育的内容包括称谓礼仪、问候礼仪、仪态礼仪(站立行言)、仪表礼仪(着装、妆扮、饰品)、交往礼仪(待客、送客、做客)、校园礼仪(同学礼仪、尊师礼仪、升旗礼仪、集会礼仪、课堂礼仪、课间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含传统节庆礼俗、观看比赛礼仪、旅游礼仪、网络礼仪、购物礼仪等)。
2.学校的仪式
仪式源于宗教或巫术,表明人们共同的信仰和期待,仪式是群体才有的,这一群人心怀共同愿望,做着同样的动作,念着同样的话语或唱同样的歌,这就产生了共振,共振会形成一个“场”,“场”会反作用于人,直达人群中每个人的心底,使人更虔诚地信仰、做、说和唱,而由此加固了“场”。学校仪式也是文化,而且是学校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学校仪式,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入队仪式、入团仪式、升旗仪式、降旗仪式、颁奖仪式、上课仪式、下课仪式、运动会入场仪式、值周生等等,对凝聚学校师生人心、鼓舞士气、培养集体意识,规范个人行为、促使师生行为趋同、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学校仪式的本质就是一定的文化通过一种固定的模式供大家重复演习,从而使有意义的事情或伟大的事物能够拥有一种伟大的时刻,获得神圣、庄严与尊重,唤起内心的神性,使生命能经常与伟大事物交会在一起,从而形成长久的动力。如通过开学典礼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学习目的教育、人生观的启蒙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通过运动会开幕式闭幕式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方面的教育、体育观教育、集体主义精神及正确的荣辱观教育等;通过升旗仪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革命历史传统、时事政治等方面的教育……由于这种教育都是在一种特定的场景和心理氛围下进行的,往往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学校仪式的设计应透射出学校管理者的智慧和气度、对文化的尊重、对教育的理解、对儿童的期待和感召、对智慧的启迪和引领、对人的尊重和教化。
在建设学校行为文化、强化学校礼仪和仪式时,管理层和教师应不时反问:是否全校所有员工都理解礼仪和仪式对学校的意义,并在学校生活中参与建设和指导学生信守仪式规范,以确保仪式的严肃性?学校员工群体是否本身也有某些仪式,与学生仪式一起构成学校仪式景观?学校有没有代表自己独特文化意蕴的仪式,以区别于其他学校?
九、学校的制度文化
n指学校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具有规范作用
显性的通过文字加以明确表述的规章制度:《学生守则》、《教学规范》、《管理条例》
隐性的只通过无意识认同和简单行为规范而构成的规章制度:日常交往方式、行为禁忌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不立规矩,不成方圆”已是尽人皆知的俗语,学校教育也是如此。学校的制度是指为了指导和约束学校的行为和与学校有关的组织、机构、人员等的行为而制定的教育法律、规章等成文的规则体系,以及学校、学校所在的社区中的组织、人员认可了的与学校有关的习惯、道德标准、风俗等未成文的规则体系。学校的制度是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服从并受制于国家的宏观教育制度。
1.学校制度的分类
n核心制度:教学规范、管理条例、评价制度、教研制度
n外围制度:作息制度、着装制度、座位制度、值日制度
2.制定学校制度的原则:
在现阶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实现国家的教育目的,优化教育秩序,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学校效能与质量,促进学生充分、全面、终身发展和允许有差异地发展,促进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统一,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制度建设所应追求的价值目标。通过制定合理的学校制度,形成民主决策机制、管理责任机制、监督制衡机制、参与合作机制、平等竞争机制是学校制度建设的实践目标。为实现上述目标,学校制度制定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国家中小学管理规程中对学校的地位、性质、管理权限、入学及学籍管理、教育教学工作、人事工作、行政工作、校舍设备及经费、学校家庭与社会等作了明确的规定,学校规章制度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体现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与此同时学校又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如办学规模、生源特点、历史传统、员工素质等制定详细具体的操作性制度,细化管理内容、制定奖惩措施、明确办学手段,制定符合教师的劳动特点和教育的客观规律、符合学校的客观实际、考虑教职工和学生的可接受程度——符合本校实际的学校章程和工作规程,根据学校办学思想和目标,建立和完善全员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绩效考核制,完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使每一位教职员工的工作任务和岗位职责得到明确和落实,让每一个员工都能够自觉地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
学校制度的科学性还体现在制度建设要有计划性:应根据上级要求和学校实际需要及早规划,切忌盲目和随意,更不能因一人或一事而任意出台制度;同时还要注意制订规章制度要有协调性:学校的规章制度之间应相互联系,既要避免遗漏,又要防止制度之间不配套,甚至有互相冲突、不协调现象的发生;此外规章制度的文本要规范严谨,文本必须按照特定的要求,做到文字准确无误,表述平实明晰,体例力求统一。
2)人本性原则
在学校管理中,由于管理对象是“人”,因此建章立制要落实以人为本的人本精神,确立依靠师生、尊重师生,信任人、发展人、激励人的管理理念,增强每一位学校成员对学校共同价值取向的认同感,让每一位教职员工拥有归属感和荣誉感,让每一个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实现人的发展与学校发展的良性互动。学校领导既要以身作则带头执行规章制度,又要充分尊重教职工的民主权利和愿望,营造民主宽松的工作环境,让教职工参与民主决策,通过自我约束与自我完善,形成遵章守纪的良好校园环境,不断推动制度建设。在制度的执行中,亦需关注师生的思想动态,通过细致的思想工作和实在的关心措施,进而赢得师生的理解和支持。
制度文化的解释者(或执行者)应有平等意识,树立为师生发展服务的观念,选择适当途径,吸取各方面信息,点滴积累;参与交换意见,指导交流,发挥管理者、教育者的优势,力求以多角度的思维分析与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建立不失原则而又可亲可爱的学校制度文化。
3)民主性原则
一般而言,学校规章制度有些由校长办公会和行政会通过即可;有些规章制度特别是涉及学校发展、重大改革举措、教职工福利待遇等方面的制度则必须提交教职工代表大会或教职工大会审议讨论通过才可实施,重要制度的出台应该集思广益,让更多的人参与制定,使得制度建设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也利于制度的普及与执行。学校制定规章制度,一般要经过立案、调查、拟定条文、讨论或辩论、试行、报批、职能部门颁布、主管部门监督执行、修订或废止等阶段,只有这样,制定出来的规章制度才能做到科学有效、实事求是,也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完善。讨论通过的规章均应由校长签发,以确保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4)发展性原则
学校制度制定过程中要注意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着眼于解决当前问题的同时还要兼顾一定的前瞻性,规章制度一旦制订实施后,要保持在一定时间内相对不变,切忌半途而废,更不能朝令夕改,显失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同时还应建立和完善定期清理、修改、废止制度的工作机制,适时对现行制度进行修改或者废止,使制度建设能够与时俱进。
5)可操作性原则
建章立制是为了有章可循,实现科学管理,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所以学校
的规章制度必须实用、好用,具有可操作性。
学校管理涉及方方面面,规章制度若想穷尽学校管理的一切显然不太现实,但必须力求做到机构有定员,部门有分工,人员有职责,事事有规章,尽可能触及各个方面,力求全面而富于学校个性。如有的学校制定了不少对细节的管理制度:《教室布置条例》、《多媒体管理制度》、《单身教工宿舍管理规定》、《教职工结婚贺喜办法》等,最大限度地实现事事有章可循的局面,避免随意和无序。
规章制度不是贴在墙上,写在书里的摆设,它更多地是在实际工作中使用的,规章制度如同人佩戴的眼镜,写字用的钢笔,一定是能用且好用的,这样才能带来方便,才能为人所接受并喜爱,如有学校以《班主任工作职责》为依据,制定了《班级工作月度考核量化标准》,明确细化考核的内容、考核部门、考核方法,并与之配套制定了《优秀班主任评选条例》、《班主任津贴方案》,使班主任工作可测、可评,并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分配导向,有效地促进了班主任队伍专业化建设。
有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并不意味着就实现了科学管理,制度尽管很重要,但更重要的应是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制度的积极作用。学校的制度要为广大师生接受并自觉遵守,不仅仅需要制度本身的合理科学,还需要加强学习宣传。学校要利用多种形式在师生中进行制度建设重要性的宣传,组织学习相关的规章制度,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教育活动,营造重视制度建设,自觉执行制度的氛围,变“要我执行”为“我要执行”。实践证明:健全的规章制度必须有检查落实的跟进,必须有公平公正的执行,才能使制度落到实处,管理才能够到位。在管理中要牢牢抓住细节,把工夫下到每一个具体过程中,要常抓不懈,形成长效管理的局面。
如湖南某校:以人为本,重建学校管理制度
n依据民主、平等、公正的原则进行学校制度重建,完善教代会、教职工大会、基层教育工会、少先队、家长委员会等组织,充分发挥这些组织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大力推行校务公开,不断扩大社会、家长、教师、学生参与学校基本制度建设和日常管理的程度,努力使学校管理制度适应学生发展之需求和有利于教师专业化成长,实现学校发展目标
n要坚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专业成长为目标,突出以人为本,体现人文精神,进行包括教师管理、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办法、班主任工作、职称评聘、评优创先等方面的学校现行管理制度的改革
十、学校的环境文化
n体现学校观念文化和制度文化的一切建筑、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设施(比如软硬件设备、学校布局、学校卫生、学校绿化)和设备的总和,构成学校的环境文化
n使学校的处处都具有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是物质文化的最高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
n“孩子在他周围——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这里的任何东西都不应当是随便安排的。”
n“我们要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
学校建筑的意义:体现了教育学的、卫生学的、建筑学的、工艺学的、经济学的,以及群众习惯上的要求,自有它特殊的理念、性质、功能、原则和风格
n学校建筑作为一种造型艺术:提供了师生活动的空间;蕴含着某种哲学和文化的理念;学生置身其间,能激发潜能,表现自我,感悟其深邃的文化传统和哲学思想,进而改善行为、陶冶性情、涵养气质,最终能顺利地投身于社会、服务社会
n学校建筑具有潜移默化、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学校建筑应该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应该是社会文化的象征;应该是时代精神的表达
为了充分发挥学校建筑的教育功能:学校建筑在设计和营造时都应以学生为对象,考虑教育的实际需要,如学生的人数、性别、年龄、体型、兴趣以及学习的特点等,使融洽的人际关系、严肃的学习氛围融为一体,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提供最好的空间。
如青海某校:加强校园建设规划
n学校校园建设规划应坚持以人为本,力求突出特色与个性,突出人文与科学。
n校园建设及环境布置应集绿化、美化、育人为一体,融情感陶冶、人文关怀、生命价值于其中
在改建和新建校园时,应注重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注重校园建筑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既有艺术景观的感觉,又有育人功能的体现;既能反映学校历史,又能体现时代特征
十、学校文化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重视学校文化
n重视学校文化的教育价值,尤其是其人格陶冶价值,不要仅将其定位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上
2.分析学校现状,确定发展路向
n校长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继承者、领导者、设计者、弘扬者和创新者 :整理与继承优良的学校文化传统,并将之发扬光大
n在学校中,师生关系、领导关系、读书风气、考试风气、交往时的语汇、语境、逻辑、价值态度、上课方式、应试方式等经过时间的积淀都有可能形成某种传统,甚至学校运动会上的啦啦队行动方式、低年级学生对高年级学生的态度、学生社团的组织方法和行为表现等,都可以是学校传统的一部分
3.突出校园文化的时代特征,使之与时代主流文化趋于一致
n冲突与整合;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科学与人文;主流与亚文化
4.充分发挥文化主体的主体性,尊重其文化身份,激活其文化创造力,使其成为学校文化的创造者
n作为学校文化群体中的一员,不管是教师、干部、职员和学生,任何人都有建设、维系学校文化的责任。二是传承意识。一所学校的文化需要一代代师生的传承,全体成员以自己的言行、价值观、信念、气质和精神延续着这种文化
n 注意借鉴其他学校的学校文化、借鉴其他优秀文化,注意与本校文化的有机融合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