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形载体,是凝聚了人的文化的物质存在形式,是高等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物化形式存在的总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建设既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其建设状况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的质量和整体水平。
一、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校园物质文化是学校精神的固化体现,体现了学校成员的集体智慧、力量、整体感,体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协调发展。整洁、优雅、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折射出一所大学的精神特征,会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教师的积极进取。
物质文化的建设既包括校园内可见可触的客观存在物,如各种建筑物、图书资料、教学科研设备、文体活动设施、校园网络等教育教学硬件设施,还包括可观可赏的环境布局,如校园的总体规划设计、楼堂馆所的布局美化、校园道路、花草树木、雕塑牌匾壁挂等。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既是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也是高等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的重要标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师生员工的素质和创造能力。同时这种物质文化营造出的境界和氛围,对身在其中的学生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
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1.整洁美观的校园建筑和校园景观
校园建筑和校园景观是校园物质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建筑是一门艺术,建筑艺术的特点是在满足使用要求基础上,通过其巨大的空间形象,表现特定时代和民族精神风貌、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的艺术。它作为景观,影响人们的视觉感受和情绪;作为使用设施,直接影响人们的活动范围和生活。学校建筑既有满足教学、科研、学习、生活需要的功能,同时又有审美方面的要求。所以,校园建筑既是一种物质生产,又是一种艺术创造,要求实现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统一。一般来说,学生宿舍、食堂等生活设施实用性较强,讲究实用。因而,在设计多从实用角度出发,以满足学生生活需要为宗旨。教学楼的设计在实用的基础之上,更加讲究舒适度并体现出一定的艺术特色。教师实验室、图书馆、阅览室的建筑还要按照卫生角度设计,在朝向、采光、照明等方面按照要求规范设计。从总体上看,现代校园建筑越来越重视审美,越来越强调艺术特色。
在校园的物质环境中,校园景观建设也不容忽视,加强校园景观建设要做好绿化美化工作,使校园的山、水、园、林、路等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用优美的校园景观激发大学生的爱校热情,陶冶大学生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学校要在公共场所布置具有丰富内涵的雕塑、书画等文化作品,营造高尚健康的人文景观氛围。学校要组织大学生广泛参与校园楼宇、道路、景点的规划、建设、命名以及管理工作,增强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环境的认同感。
2.规范统一的形象识别系统
大学形象识别系统,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切入点。它的发展是借鉴“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发展而来的,其主要思想是从战略角度来研究丰富高校内涵和文化特征,将大学的办学理念、行为规范、视觉识别等要素进行系统性分类整合,并对各类组合要素单元进行整合设计、重新塑造,推动高校管理的规范化、形象的统一化,从而达到树立学校形象、全面推动学校的发展的目的。
形象识别系统由3个部分组成:
(1)理念识别系统(MI)——是大学形象识别系统战略运作的原动力和核心部分,属于高校上层建筑领域,由高校最高决策层决定并执行。主要包括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方针、学校精神、发展愿景等。
(2)行为识别系统(BI)——是校园理念的具体体现和动态实施,用以规范学校内部的管理,规范师生员工的工作行为。其目的在于通过高校各类行为活动让学校师生、社会公众掌握高校信息,达到识别高校、了解高校、认同高校的目的,并能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树立高校的良好形象。
(3)视觉识别系统(VI)——是高校形象的静态表现,是从外观上对学校的各种视觉因素进行全面统一的规划和设计,将学校的办学理念、文化特质、学科专业特点等抽象因素转换为具体的符号概念,配合行为识别系统来表达和传播高校信息。视觉识别系统包括学校标志、标准字体、标准色彩、校徽、校旗等标志性事物,平面和多媒体宣传品,以及校园建筑、景观、布局等等,是形象识别系统中最有冲击力和感染力的因素。
从某种意义上说,形象识别系统中理念、行为、视觉3个系统恰恰与大学文化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相对应,并成为其有效载体。正是因为这种形象识别系统可以形成一种有形的物化表象,因此将形象识别系统纳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范畴。
3.便捷有效的传播途径
校园物质文化之所以能够起到育人的作用,除了自身的教育意义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教育意义的传播途径。传播是一种社会行为。高校是当代文化信息的主要交流地,知识分子都善于在这里进行交流沟通。在当今社会文化信息的交流具有容量大、渠道多、周期短、频率高的特点,要在文化交流更新过程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除依赖人这一最活跃的文化载体外,还有赖于先进的文化传播工具和设施。在校园中传播文化的主要工具是广播、电视、网络、报纸、杂志、橱窗、板报等媒介。校园中的传播媒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语言符号媒介、文字符号媒介、实物媒介、音像媒介。语言传播媒介在校校园文化传播中大量运用,如学校领导与教职员工的谈心、师生交流、电话、通讯、各类演讲、辩论、文艺晚会、谈判、决议等;文字符号传播包括报纸、杂志、板报以及各类文件、社交书信、电文、简报等等,这类传播媒介具有信息反馈迅速,形式灵活多样,传播效果明显,并利于保存等特点。高校运用实体进行传播意在某种事物上包含有某种信息,是事物充当信息传递的载体,如校旗、校徽、校服、明信片、贺卡、信封、信笺、笔记本等。音像传播媒介包括广播、电视、网络等。
进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特别应强调融合大学精神,要注重考虑如何发挥学校物质设施对大学精神潜移默化的传播功能,时时处处地对学生的思想、情操、行为、习惯起着熏陶、渗透和影响作用,从而使学生在这些稳定传统的熏陶下,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健康的心理品质和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发挥隐性教育作用,使校园物质建设在充分发挥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尽可能富于有学校特色的文化意义。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