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学院成教中文本科05级南雄班 李华
指导教师:温阜敏
文章来源:北京金火炬校园文化网
摘要:学校德育是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以及心理素质综合教育的简称。实施德育的过程就是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的循序转化和协调发展,而完整的德育过程还必须通过认知领域、情感熏陶和行为养成训练等环节才能达到道德训练和道德行为的统一。优化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理性化的育人环境、形成良好的环境育人氛围无疑是实施德育、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和养成规范行为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小学;德育实效
一、 校园文化的概念
(一) 校园文化建设 的定义
校园文化是学校特色的表征,是学校的生命所在,是学校重要的教育资源,是催生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生命发展的深厚土壤,是学校人文传统和优良校风的根本之源。校园文化表现的是一所学校独特的风格和精神,是学校的灵魂,是关系和协调一所学校所有成员行为的纽带。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师生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它主要是通过一种氛围的营造,对学生进行一种潜在的隐性的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品德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品德养成并不仅仅取决于道德知识的多少,而主要是个体在与他人交往互动中通过道德内化来形成个人品质,依靠的是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不是强制的道德说教。可见,校园文化各层次具有很大的德育潜能,以至于柯尔伯格认为它“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教育课程,是一种比其他任何课程更有影响的课程”。 [1]
校园文化丰富的内涵决定了它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德育功能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校园文化表现形式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是不同的,有的是集中组织的,有的是逐步渗透的;有的是深层次的,有的是浅层次的;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有的是主动有效的,有的是被动无效的等等。要透彻了解校园文化建设与小学德育的关系,首先就要了解校园文化具有的德育功能。
(二)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环境力量,这对学校的成员有着极大的影响。学术界较多把校园文化划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下面也按这三个层次论述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1、校园物质文化的德育功能。校园物质文化是指按照学校教育目的及具体化的教育目标而建设的学校物理环境。校园物质文化作为学校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校园文化的基础,是学校形象的载体,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包括教学科研设施、工作生活场所以及校园绿化环境等。一方面,富有文化底蕴、格调雅洁的校园物质文化有利于传播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体现学校理想和人文精神。“它作为人类空间设计的特殊产物———育人的场所,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文化价值观念的主流,尤其反映了教育目的价值取向。”[2] 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和培育一种“环境”,将学校所倡导的价值、理想等蕴涵于其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和感受这种文化氛围,启发道德认识。另一方面,校园物质文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美好的道德情感。情感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催化剂和内驱力,“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3] 而情感不会随着对教材的认识而自动产生,它的重要特征是“情境性”和“体验性”,校园物质文化恰恰提供了现实的情境让学生去体验、感悟。我国古代的书院就非常重视以自然景观启发学生的心灵,宋代五大书院多设在依山傍水的优美环境中,“借山水以悦人性,假湖水以净心情”。[4] 柏拉图也说过:“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年们象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5] 可见,这种原本没有生命和情感、但经过精心设计的环境,能够滋养并渗透学生心灵,激发学生自觉追求美的道德情感,实现德育主体的外在对象性和内在对象性的结合和互动。
2、校园制度文化的德育功能。制度是人类为维系个性生活及社会关系的各种规章、法则和体制,学校作为微观的社会系统,也存在各种制度。校园制度文化包括了学校内部的各种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公约守则和建立在这些规章制度基础上的各种组织,它们既是自觉纪律和法制教育的结果,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手段。学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集体理念,必须依靠一定组织和规则来调控和维持,不管是校规、班规,还是学生会、社团的规定,也不论是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成文的或心理约定的,这些科学合理的制度一旦形成,就成为权威的、客观的力量,成为集体价值理念,使生活于其中的学生自主地接受它。正如马卡连柯所说:“我们应当把有组织的教育影响针对着集体,同时,我们相信,对个人的最实际的工作方式是把个人保留在集体内。”[6] 校园制度文化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高质量的学校管理制度是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开展,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保证。学生既是被管理者,更是自我管理者,学生自我管理的获得与学校制度化建设紧密联系。学生自我管理的内容受学校各项制度影响,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可以使学生对外在的集体要求和对内在的自我认识通过调节和控制达到和谐统一,从而强化学生内在对象性的要求,实现自我管理。
3、校园精神文化的德育功能。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内核,它不仅具体外化为校园其他层次的文化,而且还是一种独立的精神存在。一般说来,它包括学校的历史传统、价值体系、理想信念、人文氛围、思维模式、校风学风、集体舆论等,这些都是学校最具凝聚力、向心力的东西,它们最深刻、最稳定地反映出学校的精神文化氛围。校园精神文化可以有效地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引导学生的思想意识,消除学生个体内在形式与学校外部世界的紧张对立状态,同时极具有渗透力地给学生注入丰富的教育理念和道德信念,唤起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其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自尊感和使命感,从而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
二、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布的《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提到:“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国际国内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更加复杂,尤其是国际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青少年一代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小学德育工作主要通过生动活泼的校内外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社会常识教育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学校的教学、管理等各项工作都要充分体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特点。”
现实中,要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就要利用有效的教育载体来实现,这就必须构建起一种健康的蓬勃向上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对青少年品德及个性的影响,在于它创造了一个陶冶心灵的场所、情景,以校风学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方式表现出一种高度的观念形态,对青少年品德认识起导向作用。个体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知、情、意、行交互影响作用的过程。如果说学生的道德认识主要依赖正规课程所传授的道德知识(如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等)而得到提高的话,那么,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培养则离不开校园文化这种潜在课程的有力配合。教育是一种导向,校园生活本身就是教育,就是导向,学生在学校过什么样的生活,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它直接关系到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校园文化中的思想性、教育性是渗透在校园文化的各方面、各种形态中的。这种陶冶、规范作用时间久远,影响巨大而深刻,其效果比简单的正面说教、灌输更为有效。
三、 构建健康、高尚的校园文化,提高德育实效。
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充满诗意和美感的校园环境就如空气之于人,水之于鱼,使学生耳濡目染,促进其在深层心理结构中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为,从而提高文明程度。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校园文化建设中包含了异常丰富的德育因素,又体现社会和学校对学生品德培养和发展的要求。下面就谈谈如何构建健康、高尚的校园文化提高小学德育的实效。
(一)坚持物质文化建设,营造优良的校园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憎恶丑行。”对于启蒙教育的小学阶段,优美、整洁、规范、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园环境,对小学生兴趣的诱发,思维的活跃,知识的增长,技能的培养,行为的规范和心理的和谐,从而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都有不可低估的直接作用。
学校在校园环境建设中,从学校的整体布局、建筑造型、色彩、视野与建筑的协调性以及校园绿化、室内布置、校园卫生、教学硬件的构置、摆放等方面根据培养学生的情操入手进行探索和研究。如在学校整体布局中,我们认为庭院式有助于增强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促进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团结,给管理也带来许多方便之处。同时,把校门建成开放式,门口花坛、喷泉设置美观、合理,师生进入校园,既感到热情、开放、豪华,又体会到学校是团结向上,师生关系融洽的一个温馨的大家庭。校园物质文化具有“桃李不言”的特点,能使学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受到熏陶、暗示、感染。学校要努力改变那种有环境而无环境文化的状况,为校园环境赋上一定的文化色彩和教育意识,增强环境育人的功能。使学生在校园里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得到美的熏陶、鼓励、鞭策和得到教育。环境教育力量对学校全体成员,特别是对学生,能产生巨大的心理效应。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一所学校,走进去布局合理,到处有绿化、校园优美,使人感到愉快;到处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使人感到精神振奋,然而这种心理效应使人产生一种无形的约束力,不具有强制性,却能引起个体感情上的共鸣”。凡此种种,均可对学生养成良好行为规范起到潜移默化、寓教于景的作用。
我们也应组织人力、物力、财力,抓好校园文化阵地和文化设施建设:如办好校园墙(版)报、班级墙(版)报、各种宣传栏、表扬栏、红领巾广播站(室)、学校有线电视转播等,它能引导学生的舆论向着教育者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对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是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南雄市黎灿学校原来是南雄市实验小学,校区狭小,校舍陈旧破烂,教学设备落后。后由黎灿先生捐献490多万元创办黎灿学校。黎灿先生靠着勤劳和自信,靠着磊落和诚信打造出了响当当的黎氏品格,也铸就了黎灿精神,他是学生人生道路的一本活的教科书。学校在校园的醒目位置树立黎灿塑像,在学校德育基地设置了以黎灿精神为题材的宣传橱窗,让每一个学生能够通过黎灿先生认识人生的价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
1、抓好校风建设。
校风是校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校办学方向、培养目标、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校风也是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校风包括教风、学风、班风等体系,它是集体中长期形成的在价值上、言论上、行动上的共问倾向,良好的风气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置身其中自然受其影响,由而产生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应,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质量。校风是学校集体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积极渲染起来的共同的思想和行为中体现出来的集体心理的定势。良好的校风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它作为校园中普通流行的风尚和习惯,一方面以物化形式,依存于校园环境;另一方面,又以观念形态,存在于个体身上,体现在学校全体成员的精神上,即校风的人格化。良好的校风、班风能增加学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每个学生都有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共同价值的观念,产生群体动力。在构建健康向上的校风方面,是要注重抓组织建设、抓实施、抓检查落实和抓总结提高的。
“从严、求实”的校风是学校精神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从严、求实”的核心是实事求是、扎扎实实、不浮躁、不浮夸。在长期的学校管理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从严求实”的校风,办事情,想问题,一切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不唯上,不唯书,只为实。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努力把握好发展与提高,理想与现实,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按客观规律办事,扎扎实实开展工作。
“从严求实”的根本是育真人,做真人。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着眼于使学生学到真学向,真道德,真本事。“真学向”就是系统的自然与人文知识、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真道德”是学生发自内心的道德认识,道德养成和行为规范,是人类共有的优良道德传统;“真本事”就是形成高级能力,包括继续学习,实践应用,组织协调和交流合作的能力。为此,学校确定了“基础厚、素质优、能力强、有特长”的培养目标,倡导并形成了“勤奋、刻苦、多思、进取”的学风和“严谨、扎实、生动、创新”的教风。
实践证明,一所学校的优良校风一经形成,便可以振奋人的精神,激励人的斗志,规范人的行为,使每个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精神、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教师教学思路,教学风格,领导的工作作风都出现良性循环。
2、抓好教风建设。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形象体现着他的道德修养和精神面貌,教师在学生眼里是一尊特殊的偶像。处于学知识长身体时期的学生,可塑性极大,正是“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阶段,教师的人格修养、知识水平、教学艺术、语言、服饰等对学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和示范作用。这正如加里宁曾指出的:“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那样的影响全体学生” 。因此,教师必须在思想观念、个性风格、举止言谈、道德修养等方面为人师表,在教育教学中身体力行,做好学生的楷模,使学生仿效于教师的人格美。从而促使学生完善人格,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此,南雄市黎灿学校在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方面作了广泛的探索和尝试,要求教师要自学遵守《教师法》、《教育法》和《中小学教师道德规范》,制定教师行为“十不准”,开展了“文明处室”、“师德先进”的评比活动。学校定期对教师的行为规范进行考评,并作为评优、评职称的重要依据。通过这样做,学校教工的思想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同时,要求教师要正确处理好与学生平等相处的心理关系,让学生从心里感到他们的老师是真正的朋友。这样,学生对老师就会产生信任感,并在交往中可以沟通师生情感,师生感情就会相互作用,并使师生更好地了解彼此的思想和心理状态,产生心灵上的互动功能。
另外,教育教学的艺术,是教师特有的一门艺术。要使教师形象更加完美,教师要十分注意言谈举止。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基所说“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主要手段是语言,你是通过语言去打动学生的理智与心灵的,然而语言可以是强烈的、锐利的、火热的,也可以是软弱无力的。”语言是人际交往、表情达意的工具。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引导他们追求生活的真谛,奋然前进。为此,南雄市黎灿学校坚持不懈进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教学研究活动,开展优质课评比,每学年还专门举行教学基本功的比武,其中包括普通话比赛。
3、培养良好人际关系。
人不能离开人际关系而生活,人的精神、人的信念的形成、人的积极性的发挥,无一不与人际关系的气氛有关。因此,优化心理环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①融洽的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接受教育。我们作为教育者很早就该付出坦率和孩子们结成“交心的朋友”,很早就该和他们建立起良性的情感沟通的“桥梁”,只有他们充分地信任我们,才会把他们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情感都倾吐出来,不会郁积于心。我们要常常和孩子进行平等的对话和沟通,在沟通中,千万切记要放下自己的架子与尊严,不要以指挥、命令、谴责的方式来支配孩子们的思想和行动,我们用意是以心灵的沟通来达到孩子们积极思考、增强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由而达到其自我反省与自我完善的意向,使得他们在解决成长过程的问题中快速地成熟起来。教育者往往“望子成龙”的心情太切,以致于威逼利诱,给了孩子过重的心理负担,压抑了本该属于他们的天真与快乐,孩子们得不到应有的心理支持与关怀,就很容易产生有意无意的逆反心理与逆反行为,由而增加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冲突。
在现实中教师不良的教育方法往往是导致儿童情绪障碍和行为偏差的危险因素,不良的教育方法使小学生体验到过度的紧张和焦虑,从而影响心理健康。真正优秀的教师不但在课堂上驾驭能力强,而且对几十个学生各种各样的行为表现能善于使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而从来不使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凡不按教育规律办事的,到头来总会受到规律的惩罚。有的教师不了解小学生心理,认为他们毕竟是小学生,随我怎么“捏”,怎么“拧”都行,在小学生面前正言厉色,不苟言笑,特别反感学生的诘问,生怕在学生面前丢了威信,有的教师师道尊严、粗暴专制,这都有意无意把师生感情拉远,给学生的自尊和人格造成伤害。
教师是学生智慧之田的播种者,是学生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教师精深的学问、友好的态度、高尚的品格、浓厚的教学兴趣,适当的情绪表现以及合理的语言动作皆为学生所观察、所注意、所模仿。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既有教师的责任,也有学生的责任。在师生关系这一矛盾的统一体中,教师始终起主导作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教师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积极营造成一种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氛围。
②协作的生生关系。
今天,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在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人们崇尚的是个人奋斗。在知识经济时代,需要讲求人的相互协作,鼓励人与人的合作与信息的沟通,形成网络式的发展策略。知识经济时代,不再是个人单枪匹马、孤军奋战,而是强调团结竞争、集体竞争,在集体中体现个人的价值。强调与人相容,才能使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得以正常进行,促进经济繁荣、保持政治稳定。
当前小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他们往往存在着自我中心、高傲、孤僻等缺点,这些都不利于学生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再加上当前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际关系的影响,使一部分学生的人际交往也染上了庸俗的功利色彩。
我们还应该明白:过度激烈的学习竞争会造成学生间的相互猜疑与紧张情绪,这是很容易出现嫉妒等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和谐的同学关系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所以要注意构建一个互相关心、帮助、互相尊重、同心协力、士气高昂的班集体。班级管理上要讲求民主,让学生参与学校、班级的民主管理,要将“争创文明班”、“争当文明小天使”、“手拉手,齐奋进”、“学雷锋、学赖宁”等活动有计划的结合起来,确确实实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和演出的舞台。
(3)重视制度文化建设,完善科学的校园规范。
校园规范属于校园文化中的制度性文化,是一所学校贯彻落实日常行为规范的条件和保证。在学校这个有组织的群体中,每个成员需要有一定的行为准则来统一其信念,价值观和行为,以保证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教育活动的一致性。因而南雄市黎灿学校在校园规范方面,会同学校有关部门进行认真研究,制定了细致的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以勤政、奉献、开拓、高效为宗旨制定了学校领导岗位职责,制度要求20余款的领导手册,以“从严求实”“勤奋、刻苦、多思、进取”为宗旨制定了学生有关规则、要求35款的学生手册;以“正已、教业、爱生、奉献”为宗旨制定了教师岗位职责,、制度规范等80余款的教师手册,由于我们学校完善了各种规章制度和校园规范,使师生的行为得到了有效的约束,大大地激发了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热情。
学生是学校管理的主要对象,他们在校行为的表现,是体现学校文化氛围和工作方式的主要方面。学生管理的目的是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具有基本的自理能力、自治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使学生愉快地学习,健康地成长,对各种不良倾向能自觉地抵制。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加强常规管理。
所谓常规管理,主要指经常性的规章制度的管理。常规管理的内容包括课堂常规、饭厅管理、宿舍常规、集会常规、图书阅览常规、实验操作常规、劳动常规等方面的管理以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应有的礼貌要求。常规管理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通过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管理,管理目标内化为学生的需要、动机、目的,学生就会自觉地、主动地评价自己,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不断努力提高自己,使自己日臻完善。
(4)丰富学生文化的内涵,引领学生的认识目标。
“教育的生命即生命的教育”,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设计、教育模式和教育行为,必须有助于学生的生命成长,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引领学生人生的目标,这样的教育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注重学生文化的研究。《广东省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规范》中“校园文化活动”栏目中提到:“做好校园文化工作,如:(开展)读书活动、演讲活动、唱健康歌曲活动、各种作品鉴赏活动、影评活动、学科竞赛等。”
当前,与日俱增的报刊、书籍、影视作品进入千家万户,传播着内容极为广泛的社会信息,这固然有着丰富青少年学生的认识结构,开拓视野,更新观念的一面,但由于社会环境错综复杂,社会文化良莠不齐,特别是流行文化中存在着很多消极因素,而青少年学生好奇敏感分辨是非能力不高,容易盲目崇尚社会的时髦和流行,造成“社会上流行什么,校园里也流行什么”。据对珠江三角洲某小学三年级一个班50名学生调查,每天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只有1人,这种反差实在是太大了。校园活动贫乏,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得不到发展甚至压抑,学生的正常需要得不到满足,是很容易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只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才能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之余,更可能地得到良好的文化营养。从教育学的角度看,陶冶是德育的主要方法。而陶冶就是教育者利用环境、气氛、作风、艺术形象等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积极影响的方法。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我们创设校园文化氛围,就是要使学生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影响。南雄市黎灿学校为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活动,学校组建了乒乓球队、田径队、舞蹈队、书法班、画画班、鼓号队等文体团体,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到自己的小乐园。在教师的精心教导下,他们的技能得到了锻炼,情感得到了陶冶,特长得到了发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弘扬革命传统,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对学生的近代史、现代史、国情、县情、乡情以及社会公德教育是德育的核心内容。在实施德育过程中,应有计划的将这些德育内容基础化、系列化的渗透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去。大胆创新,转变旧教育观念,把依靠外力的德育转向内化的德育,着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人格和主体能力。以活动为载体,寓德于乐,从而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南雄市黎灿学校在以校园文化抓德育工作中,一是狠抓文明礼仪活动。学校以礼仪教育为突破口,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从抓学生的行为规范开始,从礼貌用语,从学生行姿、站姿、坐姿、写姿等行为规范抓起,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开设了礼仪讲座、礼仪活动课;开展了长期的“礼仪标兵”推荐活动;重视学生礼仪的检查评比;为配合学校礼仪教育的开展,学校组织教师根据小学生实际于2003年编印了校本课程《礼仪》,内容涵盖了个人礼仪、学校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等四个部分,让学生系统的学习礼仪知识。二是让学生自己组织和参与教育活动。通过参与国旗下讲话,重大节日的庆祝,参与各类竞赛,办黑板报,文艺节目汇演,各类演讲比赛,书、画、歌咏大赛,爱国主义影视片评论,校园之声广播,听英模报告,扫墓等活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既贴近学生,使之有一种亲和力,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强的特点。2006年,结合“八荣八耻”,学校把礼仪教育推向高潮。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和每天早操后进行“讲文明礼仪”的宣誓,把对学生进行“说教教育”改成“直观教育”,举行“公民道德知识竞赛”,组织学生观看自身的行为录象,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文明礼仪的重要性。三是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春游、手拉手、社会捐款、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公益性的义务劳动、小交警、校风纪监察、社区小联络员等活动,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既受到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又锻炼提高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四是让学生自己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正确全面透视社会,正确看待和自觉抵制经济舞台中消极的“文化垃圾”的侵蚀,引导学生对一些社会消极现象进行深层的分析和辨别,不断提高自身的批判能力和免疫能力,从而逐渐实现学校德育对社会的适应与超越。
总之,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模式对学校德育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外可展示出学校的风采,对内可折射出办学的效益。学校应不遗余力地把它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投“资”建设,从而使校园文化充分地发挥出引导学生奋发向上、勇于攀登的德育功能,培养出一代代社会主义事业的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