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阁下访问金火炬校园文化建设公司官网,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中小学专题网站|加入收藏|联系我们|在线咨询
企业微信平台
成功案例
免费400服务热线
当前位置: 简体中文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时间:2014-06-26来源: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推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它能使我们在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健康成长;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四有”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包括校园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和文化活动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校园文化是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从校园文化的功能上看,校园文化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整洁、优美、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园环境有益于学生情感的陶冶,心灵的美化;相互尊重、相互关爱、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学生良好精神面貌和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丰富多彩、健康向上、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活动更有助于学生个性特长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学校育人的诸要素中,校园文化对学生成长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未成年人的关心和爱护,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是增强我国发展后劲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四有公民”;

    4、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5、校园文化虽然是以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但并不意味着它是封闭在校园院墙里的文化。校园文化是一个开放性的文化系统,相对于社会文化来说,它是亚文化。一方面,社会文化会通过各种渠道对校园文化施加各种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学校教育具有正统和正规的特点,比起其他领域的文化,它更具超前性,先进性,它可以通过培养人才,输送毕业生和开展各种文化、教育活动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导向和辐射作用。因此校园文化开展的好与坏,也往往会对社会大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

    1、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绿化美化净化校园环境是良好的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是教育者,环境意识教育者。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强调,要让每一面墙壁说话。校园文化是校园历史的一种精神产品,是一种隐性的,又十分富有吸引力的亚文化系统。总而言之它这是一种潜在的渗透在校园各个角落的一种内在精神力量,它无处不在,无处不含,是整个校园理性光芒的浓浓的细雨,它会让任何知识与集中的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学校那种独特情调和氛围的熏陶。一处理想的校园,不仅要求建筑的布局合理,各个部门排列有序,而且要求把植树、栽花、种草的地方组织充分利用起来,按照校园的总体规划,根据校园内地形、地貌进行巧妙的设计,建设成为绿树成荫,枝繁叶茂,恬静优雅的环境。

    2、巧妙地布置教室。教室是教师工作、学生深入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进行精心设计。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对教室内外环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他所领导的学校中,到处摆放着鲜花,对学生创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

    3、发挥黑板报、墙报等宣传栏的文化载体功能。黑板报、墙报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外各个学校尽量挖掘创造美好的校园环境,将“一面不会说话的墙壁”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总目标追求。

    4、发挥校园广播的舆论宣传作用。办好广播站,利用网络的宣传作用是校园文化建设最便捷的途径。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层次高、理性色彩浓、信息服务优势,通过舆论导向,是校园文化建设向优雅、高尚的格调发展,让催人向上、活泼严肃的文化成为校园文化为主流。

    5、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坚持开展艺术节、体育节和读书节等校园活动。节日期间,组织相应的文化体育活动。如艺术节,试办演讲、书法、绘画等作品展览,举行文艺汇演。体育节,举办田径运动会和拔河、跳绳、篮球、乒乓球的比赛。还可以班为单位,组织开展各种艺术活动,让具有艺术特长的同学选择参加符合自己特点的艺术活动,让学生在自己所爱的艺术活动中施展它的特长,发现和创新。

    6、重视课堂文化对学生的渗透作用。课堂文化对学生的渗透作用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之中。这就应该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抓好渗透教育,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教师要做到“双纲”备课,要按照学科渗透《要点》,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有意、有机、有效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目前我们洛崖小学对渗透教育有要求、有检查、有总结、有典型,定期组织开展渗透观摩教学,示范课等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提高渗透教育水平,使传授知识与陶冶情操、培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必须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势的作品鼓舞人,要努力掌握和发展多种现代化传播手段,积极推进先进文化的传播。要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体会

    1、形成特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标志。

    校园文化建设切忌千篇一律、千校一面。创新的本义就是产生独特的事物,形成独特的模式。形成特色才能充分体现一所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特色。“合格+特长”正是我校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努力建设富有特色的系列活动文化,全面发展学生的特长。

    “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已成为我校亮点。我国是诗的国度,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少年儿童珍贵的精神营养品。苏轼曾说过:“腹有诗书气自华”。学习古诗词精品对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丰富语言等,都很有好处。它对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每节课前全班学生进行古诗吟唱,每学期举行全校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比赛。

    2、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是校园文化创新的源泉。

    创造和谐校园人际关系,优化人际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讲,人际关系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校园文化。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健康成长,还可以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良好的集体意识是一种向上的群体规范,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力量。人际关系被称为人世间最复杂的关系,学校也不例外。从横向看,有领导集体的人际关系,教师集体的人际关系和学生集体的人际关系;从纵向看,有领导和教师、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领导集体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教师间的人际关系,教师间的人际关系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对学生健康成长产生直接影响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教育过程和结果。首先,本学期开学初我们通过中层领导竞聘上岗,调整学校领导班子,建立起团结、和谐的领导集体,在师生面前树立表率。师生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反之,如果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对立,教师就很难对学生施加影响。要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是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精湛的教学艺术,良好的外表形象,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另一方面,是要求学生尊敬教师,勤学守纪,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出现乐教乐学的生动局面。学生间的人际关系,既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影响优良集体的形成,教师要有目的地加以引导,强调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应遵循守纪、理解、团结、互助的基本原则,克服嫉妒、自卑、自傲、自私的不良心理,鼓励学生充满自信、公平竞争、帮人所需、大度为怀。提倡同学间学习上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生活上一人有难,八方相助;纪律上互相督促,互相提醒;思想上互相交流,互相提高。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解除烦恼;要正确地引导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学生在这种团结友爱、相互尊重的气氛中才能得以健康地成长。

    3、班级文化的创新是校园文化创新的重要渠道。

    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教室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对陶冶、塑造学生高尚的情操和优良的品德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成为校风建设的促进力量。我校执行“流动红旗”制度。将班级日常的学习、班里教室布置、同学的日常行为规范等都纳入“流动红旗”考核指标,营造浓厚的校园和班级氛围。

    4、传媒环境建设是校园文化创新的保障。

    文化是一个开放性的世界,校园文化置身于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中,也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系统。它唯有从外界文化中不断吸取养分,才能发展自身。现代化的传媒环境能迅速有效地沟通校园与社会,成为学校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窗口,从而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提供有力的保障。本学期开始,我校开通了校园广播,少先队播音员每天下午上课前的30分钟开始广播,报道学校动态、好人好事、重大成绩、日常生活小常识等,丰富校园文化氛围。改变陈旧的家长会模式,改以往由任课老师汇报成绩、班主任老师反映班级情况的老套形式,现在是全体家长、学生唱主角。学生与家长的互动是本次家长会的亮点。不仅学生可以向家长提问,说一些平时不敢说但又很想对父母说的心理话;作为家长,也一改平时的威严,和孩子们一起游戏,为他们表演节目。

    四、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校园文化建设是流于表面,缺乏深度。流于表面的主因,一是对校园文化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以为搞个艺术节、文化节便是具有校园文化了;二是由于急功近利,只顾轰动效应,是属于“政绩工程”。这是当今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其中有一定的社会因素(跟当今社会的功利主义、利益至上、急躁的心理有密切联系)。

    2、园文化建设缺乏继承性,连贯性。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也应是一个学校的立校之本,这需要一代代的师生、一任任的校领导的共同的努力。一个学校的立校宗旨、政策和原则应在各个学校的管理者手中代代相传,不断完善,不断创新,这才是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基础。

    3、园文化建设不能与大众文化相接轨。大众文化,也有人称之为“通俗文化”,是现代社会特有的产物,正在成为一种无处不在的支配性影响力,它不仅改变着人们的意识,还影响着人们的主流生活。大众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亚文化,对学校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

我们从去年开始的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校园文化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教育系统,并不是在某一个方面、用某一种方法发挥其育人作用,而是在一个系统性的文化氛围中,对学生的情感、意志、信念、习惯等施以综合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次演讲、一场电影、一次演出,不可能把学生塑造的尽善尽美,而反复地运用文化手段、文化熏陶,对他们进行感染、陶冶、磨练,才会收到春风化雨、滴水穿石的效果。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只有长久开展,坚持不懈,其教育效果才更加明显,作用也就更加巨大,我坚信,只要我们坚持正确导向,不懈的努力,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定会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