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阁下访问金火炬校园文化建设公司官网,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中小学专题网站|加入收藏|联系我们|在线咨询
企业微信平台
成功案例
免费400服务热线
当前位置: 简体中文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人

时间:2013-03-22来源:校园文化

 厦大附中是一所新建学校,两年前这里还没有一块砖,更别谈有什么建筑。我的同事来自各地,除应届毕业生外多数在职教师来自各地的优质学校,他们都希望厦大附中一夜之间完全建成,更希望校园文化也在一夜间形成。我或多或少也有这样的希冀,希望效果图明天变成实景,然而事实不可能,也不需要,因为我们不是老校迁建,学校一年一年增加,校舍自然一年一年的扩建。我们目前在校生850人,拥有185600平米的土地和50000平米的校舍,毫无疑问,是全世界人均占地和人均校舍最多的学校,把这样一块黄土地变成“文化”所在,慢慢来是情理中的事。

 

我不担心校园建设,也不担心校园文化的载体建设,我很担心我们对校园文化的理解,我觉得我们对校园文化的理解有偏差,或者说不够全面。高一的同学在做一个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他们让我谈谈看法,我非常赞赏他们参与这样一个课题研究,我尤其希望,作为厦大附中第一届高中生,他们能够主动地实质性地参加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对他们谈谈我的想法。

我历来认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人,其内涵是,文化建设要靠人,文化呈现还要靠人,文化的服务对象仍然是人。

 “让学校的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学校的每一种因子都具有教育力量,这些说法我是赞成的,但我认为,如果简单理解就不一定正确。很多人认为,所谓校园文化,就是建几组橱窗,在墙壁上挂几个铜字,在草地上放几个石头勒石刻字,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写几句温馨的话语等等。我觉得这是把校园文化简单化了。如果这些就叫文化,那校园文化确实一夜间可以形成。

墙壁文化到底有多大力量呢?我想讲两个故事。

我原来供职的学校,曾在每间教室后墙上挂有四个条幅,写有类似“我们曾经拥有”、“我们正在创造”、“我们怎能忘记”还有什么我已经忘记的四句话并分别配有中国近代史上带有标志性的地点图画,总之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句子,我觉得非常好,每每朗读起来都热血沸腾。但令我感到遗憾的是我所带的重点班的学生在这样的教室里坐了三年甚至六年竟然背诵不出一句。我那时开始怀疑墙壁文化的作用,包括那些上墙的《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甚至面向教师的各种制度,字数越多越没有意义。

另一个故事是2001年年底我在广州学习时听到的,广东省委党校的一位副校长说的,我一直以为可能是编的。说中央党校某礼堂某年某月某日起火,一群参与学习的高级干部置满礼堂更值钱的设备于不顾,拼命去抢那块写有“实事求是”的牌匾,结果已毁损的牌匾终于被抢出来了,但大量本可以转移出来的设备被付之一炬,大家丝毫不遗憾,倒是庆幸将“实事求是”牌匾给“救”出来了。真是莫大讽刺!

第一个故事表明“文化”没有入脑甚至没有入眼,第二个故事表明“文化”没有入心。

现在回到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人的问题。文化建设要靠人,或者说要发挥人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这似乎是废话,然而我以为是大实话,问题的症结在于是哪些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了作用?校园文化建设中,教师和学生的话语权是否得到了尊重?尤其是学生,我们能否给予他成长中需要的东西?是在校园内塑一尊孔子的塑像让人感到遥不可及,还是雕一个缺口的木桶教给学生一个简单的道理,我以为是可以深究的。做校长的,做教师的,往往自认为某某重要,就要强加给学生,结果满校园的“文化”就是培养不出有文化的人。所以,我说,要让墙壁说话,要刻碑勒石,要做宣传橱窗,甚至可以做大量的写真、喷绘,但做之前我们要搞清楚是为谁做。我经常看到有些学校,橱窗倒是很精美,但橱窗里的内容往往一年不换一次,这样的“文化”不要也罢!当然,教师也好,学生也好,要主动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我遗憾地发现,非有特殊的激励,一般师生往往不会主动参与进去。

为什么说校园文化的呈现也要靠人呢?放在那里、写在那里的,是显性文化,是文化的载体,不是文化本身,有些甚至还停留在制度的层面,最多是对文化载体的一种烘托。2009930日《报刊文摘》转载924日《南方都市报》上的一则报道,引题为《30多名女生因“头发”难进校门》,正题是《佛山一中学执行“留发不留校”》,报道了佛山禅城实验中学32名女生因为留长头发而被学校要求去剪发、不剪短就不能进校门的事件。针对这件事,我写了篇短文《如何看待这样的博弈》,其中有我对校园文化的看法:“我以为,学校是应当有权威的,合理合法的制度必须得到坚决执行,否则就别谈制度管理,只有制度管理进入文化层面时,才谈得上文化熏陶,一种制度只有在长期的坚定执行中才能成为文化,朝令夕改形不成文化。当学校被政府主管部门和社会指挥得团团转,完全失去自己的方向时,学校是没有文化的。文化的力量在哪里?当这群女生选择你这个学校时,她提前就将这长发剪去了,或者说为了上你这所学校不惜剪掉心爱的飘逸的长发,根本不需要你去宣布什么规范,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学校橱窗里的仪表规范是制度,而制度的刚性约束解除后的自觉行为就是文化。

厦大附中人目前有哪些文化呈现呢?譬如,师生见面互致问好,完全是无制度化的自觉行为,这里面包含有师生共同的文化理解,体现是文明礼貌、师生平等。譬如全体师生在校期间全天候佩带校徽,它体现了附中人热爱学校以校为荣的自豪感。有人把垃圾筒也归为校园文化,思维的出发点是垃圾筒可以帮助人们解决随手扔垃圾的困难,可以教育人们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然而我观察到,往往垃圾筒越多,环境卫生越糟糕,一是学生不好好扔垃圾,二是垃圾清理不及时,三是垃圾筒遍地,本身就构成视觉污染。厦大附中的理念是:自己的垃圾自己处理。所以在学校的公共场所,目力所及之处基本看不到垃圾筒。大家基本能做到尽可能减少垃圾,有了垃圾要及时收集并袋装化后送到集中的垃圾箱处存放。我们需要通过制度来保障文化的形成,但这其中起主要作用的不是墙上的规章,而是心中的规章,“人”在其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在起始阶段,尤其需要老师的理解、支持和推动。随手关灯,节约用水,出教室关门窗,这些好习惯都不会自然形成,这些都需要长期地规范才能形成文化。当我们拆除制度的“支架”,这种习惯还能年复一年的存在,文化就形成了。

校园文化的服务对象是人,这不难理解,但服务什么人需要明确。首先要服务于教育对象,要对学生的成长负责,其次要服务于教师,要对教师的成长负责。明确了服务对象,校园文化建设就会事半功倍。并不是每一个写有警示语的标牌都必然成为文化,有些可能是伪文化,有些甚至是垃圾文化,而有些看似“无文化”的标牌后面可能包含有“文化”,关键看文化建设中是否有“人”。举一例,我校所有公共场所和教室都安装有监控设备,这些设备的使用有利于学校安全与管理工作,毫无疑问是为人服务的。在监控区,同样张贴一块标牌,我们来比较一下。一块上面写上“敬告:本区域为图象采集区”,另一块写上“请遵守校纪,您的每一举动都在监控之中并被录象保存”。显然,前者是有“文化”的,文字背后有对别人的尊重,后者是没文化的,居高临下中含有对服务对象的蔑视,既然不“文”自然就不能“化”,何来文化?

坦率地说,厦大附中校园文化的核心理念目前还没有形成,我也不敢妄下结论。“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我以为不是最佳的概括,“敦品励学,笃志尚行” 仍然不是最佳的概括。当然,可以先做起来再说,自由发挥一阵子,然后再找主线似乎也可以,但我想至少有一个大方向,有一个大原则。大方向就是为未来培养人才,大原则就是对学生的终身负责。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有几个着力点:一是由于是新建学校,要重点做好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二是虚实并举,既关注文化载体建设,更关注确立共同的文化认同,提高师生参与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执行力;三是实事求是,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要有思想,但更要有行动;四是强调传统与现代并进,用传统文化精髓培养具有全球胸怀和现代意识的人。

在基础文化设施方面,我们已经起步。针对校园大的特点,我们将对校内道路、广场、楼宇进行命名;要引进一批文化石;安装一批户外雕塑;在普遍绿化的基础上分区域建设若干主题园林;促进班级文化、宿舍文化、食堂文化、图书馆文化、办公室文化等方面的文化建设。要深化校本课程建设,要在校本课程中融入更多校园文化的因子,要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更多地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目前,学校网站已有一定影响,学校广播站已开播,学生文学社的成立也在酝酿。带有浓厚校园文化色彩的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广场钢琴演奏会、环校园长跑等活动也会相继开展。我一点都不担心厦大附中终会拥有丰富的校园文化,我所担心的恰是何时才能建成厦大附中最突出的校园文化。是严谨抑或开放,是求思抑或尚行,是人文抑或自然,是矜持抑或热情,等等。无论如何,我始终认为,最具感染力最有教育力量的道理往往是最简练最朴实无华的,我希望能够找到这样的“文化”作为我们校园文化的核心理念。途径、方式、方法的获得都不是难事,难的是如何让老师、学生用经久的热情不间断地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没有这个“人”什么都不谈!文化使人开心,文化让人敬畏。建设校园文化很容易,建设有价值的校园文化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