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进步应有一个不请之责,就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塑造,于人类文化上尽一份责任,而不是把被教育的人,打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然而,功利表现的短视,浮躁体现的利益寻求,使教育在目标价值取向上产生了方向性的失衡:
表现在高等教育上。高教在生源上急于扩招、在建制上急于升格、在规模上急于扩大,官学商一体化市场运作。在有限的师资力量下,稀释了教育资源,降低了教育质量。更可怕的是普遍的科研弄虚作假、学术粗俗、专业和人文脱节,谄媚于流行文化等。经费紧张的压力和功利思想的作怪,使各类以赚钱为目的的进修班、培训班在高校与日俱增,大学精神日渐式微。为了利益,许多学校不惜用经过多年打拼才获得的国家级的品牌,联合组建质量难以得到保障的“二级学院”,专招收低分数却高收费的“三表生”,致使毕业的学生有其名无其实。
表现在基础教育上。唯分数的应试取向,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特别是在教育资源分配和中考、高考的录取中,出现的“省重点”院校先挑分数最高的学生,“市重点”院校次挑之,一般学校渐次之,民办学校收分数最低的学生的看人下菜碟的录取方式,以及人为的俳序把学校,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的行为,都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原则,扭曲了社会风尚,败坏了教育风气,丢失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教育主旨。
表现在学前教育上。由于受到唯分数至上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应试的功利性竞争过早地渗透到了幼儿教育中,幼教也跻身于“术”的音乐美术、舞蹈外语等科目学习为将来的考试加分的演绎之中,却丢失了基础性“道”的人性美德的引领,使幼儿少了童心、灵气、率真,却多了孤僻、圆滑、世俗,使幼儿的人生底色多了功利的竞争,使学前教育少了“为国教子,以德育”
底线的根本。校与家庭、社会合力教育的规律。从表面上看,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有家长学校的招牌,实际却少有正规的教材,没有专职的教师,没有排上日程的家庭文化教育课。其实质是对分数的推崇,导致对家庭提升人性美德、铸就O格、培养性格的德行引领产生了理念认识上的模糊。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