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一进校门心惊肉跳,两个主任按时来到。三顿校饭顿顿难饱,四面围墙插翅难逃。五个保卫面带狂傲,六天一到爬起就跑,七门课程门门重要,八节正课节节难熬,九个老师一一强调,十(实)在不行回家改造”……一些被称为“灰色童谣”的顺口溜曾在一些中小学广泛流传,有人视这些为不健康的校园文化现象,这是不是也说明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
郭元祥:灰色童谣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我们的中小学校对学生太缺乏精神的感召力。学校生活和教育活动机械重复、枯燥乏味、形式单一,学校没有学生喜欢的场所,学校没有成为一个“信息场”,学校不具有“家的要素和功能”,学校日常生活难以在孩子们的人生历程中留下积极的深刻印迹。对学生而言,学校应创造具有发展意义和教育价值、符合童心、童趣、童真这种“三童”特征的学校文化。我始终觉得,中小学领导和教师们要时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拿什么来吸引学生?拿什么来感召学生?拿什么来献给学生?
张文质:法国著名哲学家德里达曾经说过“晕校”现象。就是由于学校过于严苛的竞争、管理、压制所造成的。毕业多年之后,只要一经过学校,哪怕是从学校墙外走过,仍然会产生眩晕感和恐惧感。我们现在的学校最缺少的就是人性的温馨、对每一个人细致的帮助与充分的肯定。管理主义盛行,很少能够考虑每个孩子的需要和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难题,动辄辱骂、批评、打击,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儿童,是很难有一个健康、自信、平等与民主的心态的,加上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孩子们的童年早早就被剥夺,生活极其贫乏、单调,你说他们怎么能对未来充满信心呢?灰色童谣表达的是灰色童年的声音。
刘良华:某些童谣可能过于夸张,很多人有某种放大痛苦和调侃生活的原始冲动;但是,“灰色童谣”是学校底层的民间文化,如果“灰色童谣”具有一定的真实性,这就应当引起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关注。我们不能把学生那里出现的所有问题以及相关责任全部推给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因为家长也应当承担一些责任。如果学生群体中普遍具有厌学情绪或者逃学情结,这说明学校文化的内部出现了局部或全部“败血症”或“坏死症”。与学生问题直接相关的往往是教师问题,所以,学生出了问题,可能解决问题的根源在教师那里。与教师问题直接相关的往往是制度问题,所以,教师出了问题,可能解决问题的根源在管理者那里。这样看来,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的营造和培育就应该在管理者文化、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三者之间保持积极的互动,而不是把学校问题的责任简单地推给教师或者管理者或者学生三者中的任何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