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九年一贯制学校再提升工作正在稳步推进,笔者近期参加了学校发展规划制定工作的调研指导活动,发现学校在制定发展规划工作中校长们普遍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定与规划工作,应该说,这种情况的出现从总体上讲是十分可喜的。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还有一些学校的领导缺乏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总体构思,把校园文化建设简单的理解为只是对校园环境的一种美化。所以,其主要精力用于思考用多大的经济投入,选择哪家装修公司能保证质量,选择什么样的材质等问题上,有的甚至提出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要等装修公司来后再一起讨论等等,局部表现出一种把校园文化建设搞成“走廊墙体装修”的危险倾向,这种情况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深刻思考。
经过与部分学校领导的交流,我觉得局部出现把校园文化建设当成“走廊墙体装修”情况是基于以下三个基本原因,一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概念缺乏必要的基本了解;二是对校园文化产生的方式缺乏应有的认识;三是对学校文化建设的目的和其应发挥的功能缺乏总体的思考。如果我们真的想在九年一贯制学校提升工程中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就必须从认识与实践上把握好这三个重要的方面。
校园文化与学校文化从概念的外延上有些区别(本文不重点讨论这个问题),但内涵基本是相同的,它是以学校群体成员为主体,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共同创造或生成的体现时代特征和社会进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及其活动结果。学校文化以具有学校特色的精神形式和物质形态为外部表现,影响和制约着学校群体成员的活动方式、精神面貌与文化素养。学校文化的重要特点一是共识,二是潜在的规范人的行为。举个不一定恰当的酒文化的例子:北方的酒文化更多的是“喝倒”,大家一坐在一起,一般情况下,不论能喝的还是不能喝的,多数都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通过“多”来认同这种北方的酒文化。南方的酒文化是“喝好”,所以一般不计较你喝的多与少,一切随个人的感觉与意愿,酒只起表达情意,烘托气氛的作用,这时大家在喝的量上更多的就可以个性化了。可见,文化不同,行为也就不同。具体到我们的教育,学校的办学品位之所以存在差异,实质就是一所学校在文化上的差异。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学校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学校。因此我们强调,学校管理者应增强文化意识,重视营造校园文化,最大限度的发挥先进的校园文化在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上的积极作用。
我认为,校园文化的生成可以从两个基本方向去思考。一个思考的方向是对过去学校发展进程中先进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进行“提炼”,这种方式适合于历史相对悠久、共识相对比较明确的学校。类似这样一种通过先进文化的提炼生成新文化的过程,我们从人类文明的进步中可以明显看到: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就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充分吸收、提炼了当时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发展的先进理念的基础上形成和被广泛接受的。具体到我们今天的校园文化建设,我市的沈河区文艺二校,就是在充分总结了学校教师工作态度认真,责任感强的共性特点与共识后,提出了以“责任”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主题。这对后来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对教师、学生的成长等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另一个思考的方向是从现实的需要,面对未来需求而进行“打造”。“打造”一种文化有些人可能会不认同,但我们的实践中却并不难看到:粉碎“四人帮”后,我们在全社会倡导了“五讲四美三热爱”,其实就是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打造”着一种社会文化。“打造”学校文化建设事例在我们身边就有:浑南第二实验小学建校时间不长,但这所学校通过打造以“爱”为主题的校园文化,促进了师生与学校的整体进步。但“打造”需要有一个学校全体成员形成共识,凝聚智慧,丰富完善,身体力行的基本过程。
文化的核心是人们共同的价值取向。学校文化是学校的师生员工在办学实践中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它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我们在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时候,既要关心物质层面的,也要关心精神层面的,更要注意二者的有机结合。我们对学校文化建设中应发挥的功能应进行总体、与综合的思考。我认为,思考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同时关注几个功能的发挥问题,具体包括:1.放大功能。从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上看,应做到主题个性鲜明,主题既要注重挖掘固有的文化积淀与优势,又要具备战略发展的眼光,还要兼顾学校所处的社会背景和地域文化特征。这个主题应能体现学校的群体智慧、具有宽泛的发展空间。可以放大展开,层层衍生,既能对领导、教师、员工起引领作用,也能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起教育作用。这样,才能保证校园文化在实践中继承传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也就是说,校园文化的主题本身不要过于具体和直接,应具有统领性。2.渗透功能。学校文化建设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活动,而是学校各个层面整合而成的复合型概念。校园文化的提出,应能渗透到学校的各个部门,各种行为,各个生活细节之中,使学校的每个集体、每个成员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围绕这种文化,在工作与学习中找到相应的着力点。校园文化主题的确定,不能只适应学校成员的一部分,而应适应全体,应具有整体性。单纯的文化活动充其量只能称其为学校特色而已。比如有些学校十分注重打造特色,开展“看新闻、读新闻、写新闻”活动,开展某一学科领域的特色活动……所有这些都很有创意,很有特色。但无论如何无法视作学校文化的全部,否则会在形式逻辑上犯以偏概全之错。 3.导行功能。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在实际工作中用共同的先进价值理念规范自己的行动,形成共同的理想与目标,凝聚学校全体成员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共努力。校园文化不能只是简单的普及某种知识,回顾某段历史,校园文化经过分解后应具有实践性。4."热变"功能。学校文化应随着时代的发展、热点的切换而不断升华,这不是说一种学校文化要有经常的根本性调整,而是说要常做常新,能伴随社会进步而不断进步和进行相应的、合理的调整,达到与现实相适应的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文化,才可能算是带有“魂魄”性质东西。这就要从理念上跟上时代的发展,从物质建设(这包括一些文化设施上)要能具备变化、调整的功能。5.参与功能。学校文化建设不是学校管理者一时提出,其他学校成员长久执行的东西,学校文化是一个不断认识、不断升华,不断提炼,不断凝聚,持续生成,充满活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或者体现无法体现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参与是不行的。只有大家的广泛参与,才能使校园文化凝聚成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成为全体成员的自觉行动。群体参与程度越强,形成的合力越大,产生的效率越高,学校的文化气息也越浓。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学校管理者在构思校园文化建设的时候,不但在精神文化的参与上要考虑师生的参与,同样,在物质文化的建设上也要提供实可行性。许多学校在包括物质文化的建设中,都为教师、班组、学生的个性化参与进行了周密的设计,包括教师与学生的成长,即时性变化等都能有相对充分的空间给师生进行创造参与的机会。切不可为一时的检查,为了统一风格,一次性完成,这样的“一步到位”,可能是后患无穷。6.展示功能。学校文化建设应能反映学校教师与学生成长的最新成果,最新构思、最新体验。这是学校文化的再积累,再升华所必须的,这种积累与升华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加以体现。所以许多学校把走廊校墙看成是学校教育的“资源”,经营什么就可能收获什么是有道理的。在学校物质文化建设上适当考虑,适当给教师和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间与机会,可能为教师与学生的成长创造一种事半功倍的机会。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具体的、持续的工作。作为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整体提升工程的一部分,应强调因校制宜,错位发展,个性鲜明,发挥功能,逐步形成特色的学校文化发展的“灵魂”与“动力”,进而不断提升我市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力。切不可对校园文化的进行片面的理解,闭门造车,千万别把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建设”搞成功能单一的“走廊墙体装修”。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