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不仅影响和改变着高校师生的经济生活,也必然引发高等学校师生的意识形态和文化需求的深刻变化,对大学校园文化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校园文化表现出如下几种特征与功能。一、方向性特征与引导功能大学校园文化是高等学校生活存在方式的总和,是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是孤立的、脱离社会的,而是与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具有鲜明的政治方向性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给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大学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又会对社会的进步产生能动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大学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又存在危险性,一旦校园文化走偏方向,产生误导,失去了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失去了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和立足点,就有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对社会、个人和校园文化本身酿成悲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高等院校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
高等院校必须正确引导学生争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人才。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这是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决定的,校园文化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政治方向,积极引导学生朝着学校培养的目标去努力。校园文化必须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主流方向,忽视了对学生进行鉴别社会发展方向的引导,放弃了对学生进行抵御社会文化消极影响能力的培养,就会导至校园文化走偏方向,使校园文化失去应有的健康向上的作用。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必须保证对学生的引导是积极的、正确的,必须按照培养合格人才这一需要营造自身的文化氛围,确定正确的方向。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说明,凡是没有坚持校园文化的正确政治方向的学校,不管其校园文化开展得如何轰轰烈烈、热热闹闹,最终都会付出沉痛的代价,对社会发展造成不良后果。凡是校园文化建设得成功的学校,都坚持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了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引导师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奋进,群体的思想和行为表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风貌,对社会的发展也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二、高层次特征与创造功能高等学校云集了众多的专家、教授,拥有雄厚的图书资料和先进的设备、仪器,是传授先进科学知识的场所,是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新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阵地,校园中的广大师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由于主体的总体知识水平较高,决定了大学校园文化的高层次特点,具体表现在理性认识的一定高度,活动方式上的高雅,情感追求上的高尚,活动内容的较高水平,活动设计的较高标准等。
校园作为人类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一方面强调文化的传授和继承,另一方面强调文化的再创造,强调校园文化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充分发挥和表现自己的力量及创造才能,以形成创新文化的不竭源泉。校园文化的主体作为现实的或未来的高层次的专门人才,他们不满足于简单的、传统的知识重复,而企盼从事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创造出崭新的精神产品和文化财富,以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大学校园内一度蓬勃兴起的各种社团、兴趣小组就是这种创造性活动的结果。校园文化需要更新创造,校园文化的主体企盼从事创造,这种有机的结合,就会将校园文化的创造功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主观上讲,师生生活在各种文化信息最集中的环境中,较多地受到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他们认为文化并不神秘,不乐意作为文化的受益者、欣赏者,勇于做文化的创造者,成为文化建设的主人。他们重视精神生活,喜欢思索人生,探讨社会,研究市场经济的现实,描绘未来发展前景。从客观上讲,校园文化成为多种文化意识的温床,在这里,思想容易产生,观念容易更新,校园文化的经经纬纬浸透着师生强烈的创造意识和表现欲望,闪烁着师生新奇的思想火花。可见,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每一个成员即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又是文化的被传授者。校园文化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并在其中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师生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创造着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同时又在这种创造活动中创造着主体自身。三、开放性特征与教育功能列宁曾经指出:“人类的整个经济、政治和精神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已经越来越国际化了。
社会主义把它完全国际化了。”(《列宁全集》第19卷239页)当前世界是开放的,社会是开放的,市场经济是开放的,高等教育和大学校园文化也是开放的,一切夜郎自大、闭关自守、封闭型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都是不适应当今中国改革开放潮流的。大学校园不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它随时都在与社会发生联系,市场经济越发展,文化知识和人才越受到重视,这种联系就越紧密。因而,大学校园不可能脱离社会实践,不可能脱离社会文化的母体而独立发展。脱离了社会实践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脱离了社会文化的母体的校园文化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当今,校园文化已冲破了校园的圈子,走向了社会。
大学校园文化的开放性突出表现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方面,如参观、调查、联谊、社会劳动、咨询服务等,校园文化的这种开放性特征本身就蕴含着一种特有的教育功能。江泽民总书记在首都青年纪念“五四”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知识分子健康成长的正确道路,就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这个历史的结论,已为成千上万的革命知识分子的实践所证实。大学生走出校门,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接受社会文化的指导,他们了解社会,接触工农,通过与社会的接触,与工农的接触,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他们参加经常性与集中性相结合的社会实践,培养了热爱工农的情感,增强了历史责任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确立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和进程的文化意识、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体系。他们在同社会的接触中,把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定格于社会之中,确定了自己在社会的正确位置,完善了自己健康丰满的新形象。四、辐射性特点与塑造功能校园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吸收前人、社会乃至外来文化,另一方面又对校园师生、对社会产生辐射。校园文化对校园中的每一位成员都产生着影响。
校园文化通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或生动的社团活动载体,将高品位的文化因素直接辐射到校园中的所有成员,使每一个成员都从中受到启迪。校园文化饱含着陶冶因素,这些因素给人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文化设施是校园文化氛围的组成部分,校舍、道路、广场、运动场、草坪、画廊、亭阁、雕塑、花卉、教学设备等,常给人以强烈的情绪影响和精神启迪。
干净、整齐、优美的校园,表现出一种文化的气氛,文明的空气,使人感到想努力学习。学校精神与物质、形式与内容、艺术与科技的高度统一,使人们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受到激励和启发。师生可以通过文化、环境形成心灵的感应、观念的认同、品格的定型和精神的升华,投身于校园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中,投身于校园文化的各种创造活动中,从而实现心灵的塑造。校园文化活动中,各种新观念、新思潮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等产生巨大影响,这些新观念、新思潮逐渐积淀、内化于大学生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中,随着成百上千的大学生源源不断地走向社会、奔向祖国的四面八方,这种积淀、内化的观念、意识就会立即向社会、向四面八方扩散和辐射,为弘扬整个民族文化或民族精神起着积极影响作用,促进并引导人们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进行更新和再塑造。大学校园文化的特征与功能不仅这几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发展,大学校园文化的特征与功能将会更加丰富多彩。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