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阁下访问金火炬校园文化建设公司官网,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中小学专题网站|加入收藏|联系我们|在线咨询
企业微信平台
成功案例
免费400服务热线
当前位置: 简体中文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时间:2013-06-28来源:校园文化

   众所周知,美国硅谷是现代高科技发展的摇篮,创造了经济飞速发展的“硅谷奇迹”。这个神话的出现与斯坦福大学位于硅谷中心有着直接的关系,仅斯坦福大学师生和校友创办的企业,其产值约占硅谷产值的50%~60%。人们认为硅谷文化的重要成分就是创业文化,这种文化氛围主要应归功于斯坦福大学校方对师生创业所持的积极态度和为此所营造的良好氛围。

 
    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所创造和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不仅为全校师生员工所认同和遵循,而且是具有本校特色的理念和精神。它包括价值观念、校园精神、行为准则,以及蕴含在学校规章制度和学校环境之中的文化特色。大学校园文化具有多种功能,最主要的功能有五种,即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辐射功能。大学校园文化是一个大学代代相传下来的独有的精神财富,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时刻都在大学中发生着影响和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大学校园文化日益繁荣。但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来就没有放弃对我国实行和平演变的企图,他们将和平演变的重点放在青年人身上,对大学生更是极尽文化渗透之能事,对此我们应保持清醒的认识。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闭关锁国是没有出路的,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我们不能因为改革开放会带来西方的消极影响就裹足不前。对青年一代特别是在校大学生,更不能简单地采取与外界隔绝的办法,而应该坚持以疏导为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学生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和抵御“西化”的能力。
 
    面对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浪潮,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手段以及教育环境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要以转变、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信息化为辅助,深化教育改革,创造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和人类文明进步潮流的先进的校园文化。即使国内一流名牌大学,如清华、北大,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也不能盲目照搬西方发达国家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体制和模式,而必须在立足于当今时代背景和中国高等教育现实情况的基础上,研究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学习、总结、融汇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不断地加以改革和创新,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学校园文化,确保大学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和特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内涵式发展正成为大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大学发展重要标志的校园文化建设,由于其凝聚、导向、激励等功能,它对师生观念的生成、思想的形成、人格的养成及发展成长至关重要,因此能否准确、完整地把握它的内涵与特征并全面推进其建设,就成为现代大学教育管理中值得思索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何为文化?从广义讲,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从狭义讲,文化则专指精神方面的内容。这是人们在文化内涵和外延的讨论中普遍公认的意见。大学校园文化是学校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的文化氛围里,以广大师生为主体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及其承载这些财富的规章制度、实践活动和物质形态的总和。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亚文化现象,是指课堂教学以外,以校园为活动背景,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以广大师生为主体共同参与的一种校园文化氛围。它包括校容校貌、校风学风等文化环境和校园内举办的各种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等系列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广大师生共同的思想行为、价值取向、以及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校内交往的人际关系等。[3]所谓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学校领导者有意识的培育优良的校园文化因素、克服不良的校园文化因素的过程。
优秀的校园文化的形成,包含了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在学校每个地方、每个人身上具体的自然体现;她的建设实质上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种全面的、有意识且目的明确、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管理行为,涵盖了学校的各方面工作。如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具有外显性和感观性,她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她的表象往往给人们对学校的直觉判断,即第一印象的判断。学校的建设管理大到校园的布局规划,小到一室、一梯,乃至一厕的净化香化等等,都是物质文化内涵的具体表象;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她是隐性的,深层次的、无形的和抽象的。精神文化包含有师德建设、师生公德意识的建立,以及学校人文环境的建设等几方面;制度文化则是由学校的法律形态和组织管理形态构成的显性文化,通过她可以把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机的结合成一个整体。严谨规范、实用有效的规章制度,合理的组织管理机构,合格的管理人员是保证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设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对于学校来说,不同岗位结构的人员的行为文化应有各自的特点。如学校领导的行为文化,主要应体现其民主宽容的领导作风和高瞻远瞩的领导能力;教师的行为文化主要应体现在师德高尚、教书育人上;行政、后勤管理工作人员的行为文化主要应体现在对学生的细致服务、服务育人上。
(二)大学校园文化的特征
1.规范性与层次性
文化生存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杜威认为:成人有意识地控制未成熟者所受的教育,唯一的方法是控制它们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中行动、思考和感受学校仍然是一种典型的环境,设置这样的环境影响成员的智力的和道德的倾向。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文化,就是通过制度等强制性的硬规范和校风等不具有强制性的软规范,对学校进行有效管理的。校园文化可分为隐形文化和外显文化两个层次。隐形文化主要是观念和风气;外显文化包括学校规章制度、学校文化标志和文化活动。不论是何种层次的校园文化,规范性是他们的共同特征。校训、校歌、校徽、校风、校规,它们精炼、严肃、规范地表达出学校的教育环境特征,以一种无形的力量规范着全校师生的行为。而校园建筑、雕塑、仪式和校园活动等具有典型性、审美性、文化性特征的器物层面的校园文化同样具有严格的规范性。校园文化的规范性是秩序化校园,塑造师生精神人格和素质的基础。
2.包容性与延展性
大学“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一般而言,大学师生的来源受地域的限制比较小。在当今高等教育国际化、大众化的趋势中,大学的大门己经向越来越多的人敞开,大学中人群的构成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而且,大学承袭着“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的优良传统,是各种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兴趣信仰的交汇地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场所。如果从大学所从事的活动和发挥的功能来看,绝大多数大学仍然是一个小而全的独立实体,教学、科研、后勤服务、产业开发等样样俱全,社会上存在的许多文化在大学内部都存在。
3.继承性与先导性
文化作为人类精神的载体,它独特的品质在于,虽然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与更替它的整体状貌会发生相应的演变,但其某种精神气质却一定在经济、政治的变迁中传承下来。文化强调深刻的底蕴,大学校园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大学从创立起就不断吸纳社会文化,将之进行归整,使之成为自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构成分子予以保留,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过数代人的不断调整、升华,成为大学文化的精髓。例如北京大学在百年的发展和斗争历程中形成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显示的不断钻研、求实、创新、向上的优良学风,如今己成为北京大学独特的文化底蕴。
4.创新性与超越性
大学不仅吸收不同的文化,也进行理智的批判和选择。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和创新。大学不仅拥有具有文化创造精神与能力的人,而且存在着多种文化之间的接触与渗透,这为校园文化的创新提供了要素上的保证。校园文化作为主体文化、主流文化属社会的先进文化,它对社会文化必须具有超越性。校园文化的超越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从校园文化与其他社会亚文化的关系来说,校园文化源于社会文化又不同于其他社会亚文化,对于社会文化中的消极文化和无法与自身相容的文化,校园文化就像一张过滤之网,以其广大的排斥力和吸容力兼容并蓄,在冲突中创新文化价值,推动社会文化的进步;二是从校园文化自身来说,校园文化的超越性体现在文化的自我更新与持续发展能力上。文化创新是文化持续发展的前提,创新强调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进步完善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的超越性是持续发展意义上的超越性,它根植于社会政治经济、根植于社会大背景当中,校园文化的发展和建设应该与时俱进,符合时代发展的方向。[4]
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校园精神以及培养这种精神所需要的文化环境的总和,它包括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集中表现为一种共同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具有先导、辐射、熏陶、教育、约束等功能,在大学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急剧变迁,大学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敏感点,其建设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手段不断探索与尝试,已初具规模,初有建树,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在理念、机制和效果等方而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5]
(一)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校园文化的核心内涵是校园精神。日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却普遍偏离了这一宗旨。相当一部分大学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当作不需要专业、不需要能力的工作;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部门成为消化富余人员的大户。校园文化存在的价值意义、功能作用无法充分表现。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校园精神的守望与市场经济侵蚀的困惑。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和确立,商业因素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了巨大影响。在政府对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现实压力下,大学为补充经费不足创办的校办产业己经成为大学的兴奋点和重要工作之一;校园行为文化也深深打上市场经济的印记,师生员工中呈现出的价值取向多元化,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等已占居了一定位置。一方而,大学的功能与其育人主旨要求大学必须游离于商业的、市场的控制之外,守望传统的校园精神而“引导社会”。另一方而,大学生又需要“适应社会”,不断地与市场经济和市场实践相联系,否则生存将遇到严重困难。市场经济对校园文化品性的侵蚀与如何进行校园精神的守望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困惑之一。
(二)大学往往把校园文化建设当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管理者群体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策划者和引导者。目前不少大学往往把校园文化建设当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甚至等同于学生业余活动来开展。把校园文化建设仅当做学生管理部门的工作。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育校园精神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教师本应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和主力。但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使一些教师缺失了教书育人的职责甚至于使少数人沦为市侩;岗位考核的压力又使教师单纯忙于完成工作量和撰写论文。与学生的思想交流越来越少。从而使他们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旁观者。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而现在相当一部分学生更多地将大学教育视为投资或机会。目前的工作机制使大学管理者、教师以及学生未能形成合力。极大地制约了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影响了其功能的发挥。
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工具性教育的困惑。任何一个国家,任何时候的大学都会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教育目标,校园文化建设也必然受其影响,并不断影响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为。“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口号的提出,使一部分大学在确立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时,片面地把面向市场、面向行业培养工程、技术等专门人才当做办学“特色”。这实质上是一方面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还沿用了教育工具性的思维,把教育当做经济的工具;另一方而是大学面临的生存发展压力,又使学校无奈地把自己定位于工具。真正的大学是以关心人的解放、人的完善、人的全而发展为培养职责的,其立足点和归宿点是人,所以重能力、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通识教育应成为高等学校办学的基本理念之一。但校园是一个现实的环境,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相对于社会的变革来说还有一定的差距,在高等教育的重要转型期,进行通识教育还是专才教育,进而使大学管理者面临两难选择。
(三)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偏离校园文化根本作用的倾向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偏离校园文化根本作用的倾向。总体处于低水平运行状态。根据清华大学社会调查中心数据库《2002年高校学生调查问卷》和江苏省委教育工委历年的《大学生思想状况滚动调查》等情况分析。当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关心政治(接近50% )。(6)价值取向呈多元状态。理想倾斜和信仰迷茫的现象比较普遍;价值观念核心明显地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的方向偏移;实用主义比较流行等等。
校园精神构建与大学制度的困惑。中国的大学在很大程度上运行着官、学、商三种功能和目标完全不同的机制。大学的管理者既是政治家和学术大师,同时还要是理财高手,大学制度事实上是“官本位”的行政主导,且非常普遍和根深蒂固;学术自由、教授治学治校等在很大程度上形同虚设;“学而优则士”观念有很深厚的土壤,许多学者甘愿走上学校或政府的行政岗位,很多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不甘于专门的学术研究,各级政府从大学选调官员的现象愈来愈普遍。凡此种种都与现行大学制度有很大的关系,与大学精神的构建很不和谐。
上述情况说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各个群体参与度低、实效差.对学生的育人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热潮在虚假的繁荣中己渐渐透出苍白.师生对校园文化活动也渐渐失去热情。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管部门和教师也逐渐觉得校园文化对学生教育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一个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重要转型期。如何适应这个转型期,培养出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一方面,从长远考虑大学要弘扬和构建对大学发展起指导性作用、发挥全局性影响的大学校园文化,特别是大学的校园精神,它对全面培养人才至关重要。但另一方面,现实的情况使大学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市场抉择,而对评估的压力、招生的压力、经费效益的压力等等。无奈之下只有选择扩招、扩张、作大,这又从某些方面导致学校物化资源不足、师资缺乏和教育质量下滑。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在实际实施中,亦侧重硬件、专业和教学过程的评估,对校园文化这个大学本质因素却考虑甚少。不少大学在办学过程中,出现了现实生存压力与长远发展理念、近期办学效益与大学校园精神之间的严重矛盾,鱼与熊掌取舍似难两全。
三、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大学校园文化是实现大学教育目标的最重要的依托之一。优秀的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应该是既具有共通性,又有体现办学特色的个性;既体现理性、探索、实证、客观的崇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又体现自由、宽容、平等的学术环境和精神氛围的民主精神,既体现进取、开拓、勇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又体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使人的主体精神得以真正确立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统一。从这种意义上讲,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着的困惑或误区己经到了需要加以思考和调整的时候。如果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机制和方式方法再不创新和调整,我们将在困惑和误区中越陷越深,最终使校园文化越来越远离大学的培养日标。[7]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以校园精神和办学理念为指导思想
理念先行是搞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塑造校园精神的重要前提,是较之硬件建设更难、更重要、更根本的问题。理念先行,就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以校园精神和办学理念为指导思想,把校园精神之魂,实实在在统领和体现在学校各种行为文化活动的方方面面,积极倡导、大力践行,使校园精神化为师生员工的精神素质,形成共同的风尚和气质,形成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一所被社会公认的大学,其声望和地位不仅仅在于规模、学科层次、资金投入等物质文化层次的办学现状实力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其校园精神上,体现在长期形成的办学理念,声名远扬的校训,严谨的校风和学术氛围,以及形成的价值观念等深厚的、特定的大学校园文化底蕴上。纵观高校发展史,每所成功的大学都离不开校园文化的支撑,它所体现的氛围、价值追求、道德规范和理想信念,决定着一所学校,一个人的命运,是大学发展的大脑和灵魂。因此,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不能等同于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它应综合体现校园精神、校园传统和校风,使师生在校园中感受一种价值氛围、治学态度、道德规范、人品人格的熏陶;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也不能归结为素质教育的一种方法,简单开设几门艺术课,组织几场学术讲座,而是要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氛围中去思考、理解、感悟、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己;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亦不能仅视为管理学生的一种手段,简单组织学生社团开展活动,而是要在活动中贯穿校园精神的理念,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的微观基础
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的微观基础。大学内部结构主要由管理者、教师及学生三部分组成。管理者群体在提升大学校园文化层次、构建优秀校园文化上发挥导向性职责,要理清创新理念,明确工作定位,进行制度保障,建立起高效率的行政服务系统。教师群体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它还是校园精神的主要培育者和传播者,其思想品德、治学态度、行为规范、价值取向实际上是校园精神的具体体现。因此要明确规定教师的权利和义务,规范教师群体在育人方面的职责。学生群体是学校的主体和工作对象,校园文化建设归根到底是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只有充分发动、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主体能动性,才能达到提高他们素质的目的。[8]因此,建设大学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切实进行内部管理体制和机制的调整与变革,处理好三个群体之间的定位、机制、关系、作用方式和途径,构建系统合力,这样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形成健全、合理的微观基础。[9]
(三)运用创新精神建设校园文化
建设与时俱进,与世俱进的校园文化。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不可能自发形成,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铸就,这既需要历史的积淀、继承,更需要现实的再造与创新。只有在理论积累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考,培育出符合时代特征的校园精神,学校的发展才有希望,才能保证育人目标的实现。
1.理念创新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我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校园文化应当立足于全而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着眼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认真研究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中长期形成的传统校园文化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的问题以及新的大学校园文化的形成问题;研究在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下,办学理念和校园精神的凝炼问题以及如何更好地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兼容并包、批判继承、推陈出新、固本抑末,形成代表先进文化方向、健康的积极的文化,使大学校园文化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示范区和辐射源的问题。
2.机制创新
在新的形势下,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和传播,应当在机制上下功夫,把校园文化建设同大学的制度建设、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有机地衔接起来。建设创新大学校园文化,要依赖制度的保障。在认真研究创新现代大学制度的前提下,建立比较系统完善的决策、管理、议事、协调、指导、考核制度,对人员、课堂、各种讲座、论坛、社团、网络活动进行管理和指导。创新大学校园文化,要依赖工作机制的创新,要研究党委、行政系统和工团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机制,建立日常管理、调查研究、检查评估等工作机制,形成效益综合、协调运转、良性循环的规范化工作态势。内容创新。当前,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复杂多变,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及社会成员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亦日趋多元。[10]这使得大学生的生存和成长环境就发生极大的变化。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如何更好地适应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如何塑造校园文化新的内涵和新的外延,等待我们深入研究。
结束语
大学要想在新时期有所作为,取得更大的、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对大学发展的深刻影响,塑造和铸就出蕴含独特个性又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校园文化,并不断创新,从而提升大学的整体水平。只有各个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在以人为本的精神统帅下,发展各自富有特色的校园精神,形成百花齐放的校园文化,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困惑才能彻底解决,大学教育才能迎来一个真正的明天。
 
  (一)和谐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
  大学校园文化兼容并包、博采众长、吐故纳新。大学作为社会的缩影,是一个容纳多种文化因子的动态系统。在这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文化体中,正是凭借兼容并包的精神气质,不同脉络理路的学科专业才得以相依并存,不同生活背景的学生才能够和谐共处,使校园文化充满包容、大气的特质。
   大学校园文化彰显青春活力、智慧光芒和人本关怀。作为大学校园文化最热情的需求者和最积极的创造者,青年大学生始终为大学校园文化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而增光添彩。大学校园文化则因青年学生积极开展的课堂文化、社团文化、寝室文化等文化活动而充满青春活力。大学是知识汇聚、思想交融的殿堂,也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汇聚地。一直将创造知识、探索未知、追求真理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和塑造知识全面、品德高尚、素质优良的全面发展的学生,因而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并最终达致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则是大学精神的真实体现和大学校园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应使身处其中的每一位师生在追求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中实现自我价值。
   (二)和谐视野下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要素
  大学校园文化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媒介文化等五个方面构成。
  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是指具有明显文化意味的物质设施,是师生在校园内从事各项活动时所处的物质环境,主要指图书馆、教学楼、办公楼、活动场所、宣传栏、校园内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这些物质设施和外在环境是校园内在精神的外化,体现一个学校的文化内涵,它是校园形象和精神风貌的物质依托。校园物质文化具有“桃李不言”的特点,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启示、感染。一个具有文化色彩和教育意识的校园环境,能使学校各种物化的东西都体现出一个学校的个性和精神,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给学生一个崇尚文化享受和催人奋发向上的感觉。
  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在学校发展中逐步形成的得到师生认同并自觉遵守的、比较稳定的、有自身特色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道德要求、行为规范、办学理念、历史传统等。它是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核,既表现在校风、教风、学风中,也表现在校园的学术气氛和人文精神中。它长期以来凝结了校园内大多数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习惯,深刻地影响着后来者,并使之很快融入其中,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群体习惯。一所学校,如果形成了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就能够使师生在校园环境的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并代代相传,形成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校园制度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师生在交往中缔结的社会关系以及用于调控这些关系的规范体系。它包括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行为规范、工作守则等。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规范校园内的各项活动、规范师生的言行起到必要的导向和约束作用,使师生明确学校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从而使师生自觉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保证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保证学校健康稳定的发展。
  校园行为文化。校园行为文化是指在校园精神文化的指导和校园制度文化的规范下,师生从事的各种群体文化活动及个体文化行为。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中内容最丰富、方式最灵活、表现形式最明显、最直接的部分。学校师生建设校园文化和校园文化对师生的作用,都要通过校园文化的实践来实现。因此,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中沟通各个层次的关键环节。校园精神文化的塑造和认同,校园制度文化的制定和实施,校园物质文化的设计和建设等,都是校园行为文化的结果,校园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和切入点都在校园行为文化上。
  校园媒介文化。校园媒介文化是校园文化氛围的直接体现,是校园文化存在的重要载体和传播方式。它包括校报、学报、广播、电视、网络、宣传栏、标语等。这些媒体的内容,往往也带有一所学校其特有的文化特征,对师生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它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师生与这些媒体的接触所产生的思维震荡,还包括师生间通过各种校园媒体相互沟通而产生的行为改变。
  校园文化的这五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校园文化的整个体系。其中精神文化是核心,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保障,行为文化是方式,媒介文化是载体,它们形成了不可或缺的有机整体。每一部分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和谐视野下大学校园文化的作用
  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对一所学校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能够不断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校园文化品位是由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术氛围、学术水平、管理水平和学风校风等聚合而成的,渗透到学校由内到外的方方面面,构成一种无形的强大的力量,对学生产生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某一门专业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在校园里,最便于学生进行体验的就是学校文化品位,品味越高,就越有可能使得学生感到学校是神圣的殿堂。
  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对内能够加强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凝聚力是指学校作为一个集体对成员的吸引力、成员对集体的向心力以及集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凝聚力不仅是维持集体存在的必要条件,而且对集体潜能的发挥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个集体如果失去了凝聚力,就不可能完成组织赋予的任务,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校园文化作为广大师生在实践中共同创造和认同的价值取向与情感追求,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对外能够塑造学校的形象。学校的形象不仅来源于公众对学校所表现出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外在事物的观察,而且源于公众对学校内在精神、内在文化的感知和体验。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对外能够塑造学校的良好形象,提升学校的美誉度、知名度,由内及外,最大地外观学校的形象内涵。
  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能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文化的约束力和竞争力是一所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个性和特色的教育模式。学校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经过自身努力、外部影响、历史积淀而逐步形成的独特的精神财富,它主要凝聚在学校所拥有的理念、制度、管理、行为、校风、教风、学风等深厚底蕴之中,具有前瞻性和先进性,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综合力量。
  (四)和谐视野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大学作为一个国家的精神家园、文化基地,理应成为和谐文化建设的主力军,理应建设好自身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
  和谐物质文化的构建。和谐物质文化的构建因各校的校园物质环境不同而不同。校园物质环境每一处的设计、构思、建设、管理,都应该与校园的自然风貌有机地结合,并蕴涵自己校园文化特质的追求和内容、营造自己校园文化特质的精神和氛围。和谐物质文化的构建应把精心建设、加强管理、以有形的景观陶冶无形的精神、以高雅的环境营造育人的氛围作为物质文化建设的着力点。优美、高雅的校园环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激发人的灵感、启迪人的智慧,这是学校特有的无形之精神文化和有形之物质文化的复合。
  和谐精神文化的建设。和谐精神文化的建设,主要是凝练大学的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大学的和谐理念与和谐精神。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大学自身的办学实践为基础,凝练学校发展的办学理念、价值观念和共同愿景。要提倡和而不同的办学理念,在尊重差异中增强创新性,在多样发展中实现统一性。要提倡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念,对校内不同单位、不同群体、不同学科的利益要做到统筹兼顾、有序竞争、共同发展。在和谐精神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从学校发展的大局出发,正确反映不同群体的利益与诉求,整合和提升个人的发展愿望和要求,凝练出大学发展的共同愿景,使之成为学校各个群体和全体成员共同奋斗的目标与动力,实现和谐发展。在和谐精神文化建设中,还要注重把弘扬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结合起来,赋予科学精神以人文底蕴,赋予人文精神以科学气质,共同丰富和充实大学精神文化的内涵。
  和谐制度文化的创新。和谐制度文化的创新是和谐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大学文化的根本保证。加强和谐制度文化创新,最重要的就是把政策导向和价值导向有机结合起来,既要注重效率,更要注重公平,努力创建公平有序、平等竞争、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良好的制度文化平台,以制度规范行为,以制度协调利益,以制度保障和谐。在制度文化创新的过程中,要对不符合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有违和谐精神理念、背离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际和师生需要的制度措施,及时地加以修订、改进和完善,使其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学校和师生的发展需要。同时,制度文化创新一定要深入了解师生不同利益群体及群体内部的利益诉求,缩小分歧,扩大共识,形成能最大限度地体现、满足和保障师生共同利益的制度措施,通过这些制度措施,调整利益格局,协调利益关系,进一步增进校园的和谐。
  和谐行为文化的发展。只有发展大学的和谐行为文化,才能使大学的和谐精神文化在实践中得到践行和弘扬。和谐行为文化主要表现为和谐的个人行为文化与和谐的团体行为文化。和谐的个人行为文化是个人在交往行为与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文化和谐,这种和谐往往体现为个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自觉践行和谐精神与和谐理念,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形成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要注重加强师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尤其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教育,提升个人行为的文明程度和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使个人的行为与人际关系更加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学校的发展需要。和谐的团体行为文化主要是团体在交往行为与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文化和谐,这种和谐往往体现为团体的交往行为与实践活动要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与和谐要求。从大学來说,要注重从大学及院系存在与发展的共同利益和实际需要出发,加强大学利益共同体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增强团体的凝聚力;规范大学的办学行为、办学秩序与社会交往,形成大学教育组织之间及与非教育组织之间的健康文明的公共关系,维护高等教育的公平正义,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期待与要求,为促进社会和谐作出贡献。
  和谐媒介文化的打造。和谐媒介文化的打造就是把握学校的文化特质和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和谐的学术氛围和育人氛围。和谐媒介文化的营造要求学校加强各类宣传舆论阵地的建设和管理,抓好媒介文化建设的着力点,使师生在媒介文化建设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升华,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提高,校园文化得到认同。学校要着力营造团结和谐、风正气顺、健康向上、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努力凝聚各方力量,不断提升学校形象,大力唱响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主旋律,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重中之重;同时要注意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善于从学校发展的历史中提炼校园文化,从校际之间的交流中借鉴校园文化,从学校建设的现实中发掘校园文化,从学校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创新校园文化。
(五)与和谐校园文化精神相悖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们的主体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而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干扰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于是,校园文化建设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有了很突出的进步。首先,他们注重对于自我需要的尊重,注重对于自我价值实现的关心和追求以及对于自我价值主体地位的确认;他们重成就,重实用,追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追求社会价值于自我价值的统一,认同个人的发展,幸福与未来。其次,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大学生们的竞争意识与参与意识不断增强,进取和拼搏的精神呢也进一步得到发扬,成才意识明确,学习目的更加明朗化,各种能力不断增强。但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也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大学正在失去大学之所以作为大学的精神深博大与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
第一,人文教育与人文精神不足。现在,人们只是把高等教育当成了发展技术,培养专业人才的工具。至于观念、方法和心灵习惯等的教育还不被人们所重视,人生、人性、伦理受不到相应的重视,以至于学生们出现信仰危机、情感缺失及人格上培养的不健全。(1)专识教育造成的不仅是学生们眼界范围的狭窄,而且是人格的不完整和精神的偏枯,我们的课程“舍本逐末,基本的课程不是不设,就是敷衍塞责…….学生对本门已感到应接不暇,当然难以再求旁通。一般的学生,因根基的太狭太薄,真正的精通既谈不到,广泛的博通又无从求得;结果各大学只送出一批一批半生不熟的智识青年,既不能作深刻的专门研究,又不能正当的应付复杂的人生”。(2)
第二,科学教育和科学素养不足。做学问,“不仅求得了一点专业的知识就足够了,必须具有清醒而富有理智的大脑,明辨是非而不循利害的气概,深思熟虑而不肯盲从的习惯,而同时还要有健康的体格,肯吃苦耐劳,牺牲自己,努力为公的精神”。(3)大学教育长期以来只注重于对于科学知识的灌输,“一味的灌输死板的材料,把脑筋看成垃圾箱,尽量的装,尽量的挤塞,全不管它能否消化启发”,忽视科学态度的养成和科学方法的引导,忽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忽视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的培养,以致学生们眼高手低,浅尝辄止。同时由于文理工分家的院校设置造成的专业划分过于狭窄的弊端,学生们只知道用专业技能去混口饭吃,从而使得科学人才的培养越发的畸形。
第三,缺乏创新意识,缺少激励创造的机制。“大学所施的教育,本来不是供给传播现成的知识,而重在开辟基本的途径,提示获得知识的方法,而且培养学生研究批判和反省的精神,以期学者有自动求智和不断研究的能力”。(4)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没有创新,就不可能培养出杰出的人才,就不可能更好的发展科学文化,也不可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但由于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只是注重知识的传授,从而使得在学术界里的学术自由空气很淡,官本位意识很浓,滥竽充数和造假现象过多,这就很难激励优秀的科技人才脱颖而出。(5)
第四,缺乏理性,功利性太强。我们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同时也呈现出拜金主义思想膨胀,一些人向钱看,个人主义严重,不讲全局利益,只重实用;不讲奉献,只讲索取;不讲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只讲排场,比阔气;不讲实事求是,只讲弄虚作假。学生们为谋求一个好位置和好工作而忙于应付各类等级证的考试。学生便是学生,他的任务就是学会思考,学会如何做人。“一味社会化的要求,是片面而错误的”。“教育只教人如何群,没有教人如何独,没有教出多少独立自尊的人格来,只是制作了一大堆的团体分子”。(6)这种功利主义的教育助长了功利主义的市井心态,使得大学生缺乏理想和激情,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危害极大。
第五,学术自由不够,学术责任不强。大学组织过分衙门化,缺少尊师重教的学术氛围;大学里没有形成宽松浓厚的学术空气;学风不正,弄虚造假过多,学术体制不健全。“现在大学里的教授们当然多数是在那里孜孜不倦,为了学术而治学,但是无可讳言的,也有少数人或不太少数,只是为了生活。这些人对于学术并没有把自己的灵魂与学术打成一片,只是拿来装潢门面,以便在教育界占得一个吃饭的位置。所以每一个大学,从表面上看来,是一个神圣的机关,而其内幕却是人事问题重重叠叠,闹得人们各自头昏脑涨”。(7)要清醒地认识到,学术责任才是大学存在的意义,学术自由才是大学生命的真谛所在。(8)
第六,学生主体们的责任意识淡薄。很多学生我行我素,唯我独尊,今朝有酒今朝醉。在生活上,不珍惜父母的辛勤劳动,超现实消费,贪图享受,没有家庭责任感;胸无大志,得过且过,不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的发展,没有社会责任心;在个人感情问题上,不图天长地久,只图曾经拥有,缺乏对自己和对他人的道义责任感。这使德育失败的结果。
第七,教育在商业化环境的影响下过早的转型改变了教育本身的目的和方向。教育的目的应该包含人格的健全发展,但是现在的教育大都不重视内心与灵魂,不关心想象力与创造力,只灌输大量事实,只关注效益,学生们的责任都成了在一定学习时间内机械的赚取学分和取得学位了。学生们只是盲从和躁动,没有半点谦虚的成分,不懂得“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去努力钻研,学习兴趣面狭窄,只会空谈理想,满腔热血却不愿意负担其社会的责任,自视清高的只会苛责社会和国家,缺乏反省与反思意识。
(六)如何推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建设优质的大学校园文化,不仅会使置身于大学中的师生去掉心灵的桎梏,让思想和精神自由生长,同时亦会使得大学具有一种朝向未来的张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从根本上关系到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成长,而对于青年的培养又直接关系到我国是否可以培育出千百万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一,校园文化的责任是创造适应我们民族健康发展和我们成长的新式文化。于是,我们要求大学的相对独立性,它必须拥有自己的办学自主权。拥有自主权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们提供学习,思维,实践和创造的优良环境。摆脱国家政治和经济的不恰当的干扰,保持学校自身的自主性和目标追求。如果一个大学没有自己独立的性格,它从根本上说只是西方教育模式下拾人牙慧的赝品。大学自治,是要培养出一些充满生气,懂得探索,学会思考,善于创造的思想者,而不是用一些死气沉沉的办学理念教育出来的不知道自己该如何说自己的话的假天才,真白痴。教育制度的作用是构建一类价值追求,即理想,而不是些只会用文凭混饭吃的机器人。
第二,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主导者,即校长和广大教职工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引导作用。这些人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当在治校和治学的教育实践中探索出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律,不断地对教育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经验理论进行总结并且加以完善。要通过文化整合,提出问题,学习研讨,观念创新,实践反思等等活动正确把握住校园发展的大方向,塑造优良健康的大学校园文化。
第三,主张学术自由,创造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学术不应该被僵化的看待,要兼容并包思想者独立探索真理的能力。“现代大学应该是全心全意的,毫无保留的促进学术的发展,研究各种问题,训练继起的人才,所有这些事情都要尽力做到最高限度”。学术自由是为了使人们更积极,更主动地去承担为社会服务的责任。同时,还要在一种精神的自由中开阔视野,探索真理。我们要用科学学会自我反思,为理性的国家公益去服务。
第四,加强学校外在环境建设,为学会们提供优质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智力和社会格调的提升。比如说,对图书馆的建设,学校网络资源建设和管理,自修室,阅览室的建设,学校报刊的发行等等。加大投入,并对文体活动场所所需要的设备设施进行相应的完善,从而“以潜移默化的形式,给学生以文化和智慧的熏陶”。
第五,规范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把通才教育和人文教育作为实行的教育模式,要以通识为本、专识为末通才教育它承担着转移社会风气,构建和谐社会的从崇高使命。
第六,大学是一种传授普遍性知识的场所,它的职能是教学。要把扩展学生智力,启发学生思维,励造学生人格作为教育的目标来抓。大学教育的任务在于“知识和思想的保存,知识和思想的解释,寻求真理,训练青年学者成为将来继起的工作者”。这也是校园文化的重任所在。
第七,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转变大学生的价值观,纠正大学校园里弥漫的功利观念,信仰危机,诚信缺失,责任意识淡薄等不良风气。要通过教育引导,文化引导,实践锻炼,个别指导的方法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大学生身心协调发展以及其健康成长。
第八,加强学生社团的管理与建设,通过有声有色的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使得校园文化氛围变得热闹。通过社团来训练学生们的做事能力,服务精神,团结互助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同时,注重开展人文学术讲座,弘扬人文精神,活跃校园气氛,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第九,推行学生自治,让学生自发的,自主地“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立法执法习法”。要发挥学生会作为学生团体组织的协调功能,要使学生会负起提高公共服务的责任,产生文化的责任,改良社会的责任,它是一个协调和团结的组织,以共同维护学校秩序和积极养成公民德性为己任,而不是一个官僚性质的管理系统,它所承担的任务不只是在组织学校各方面活动,它更应该引导学生懂得自觉地尽自己对于社会,对于国家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大学校园文化精神的建设对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非常重要的利导作用。自由、民主、开放、兼容、求索探知、追求真理、禀标理想,这才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真正内涵,也是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的独立特质所在。建设优质和谐的校园文化之所以至关重要,是因为它乃是我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体现,它肩负着时代赋予青年们的继承、质疑、批判、创造的责任使命。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使得我们的大学校园都具有自己的特质,用以共同期待我们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创造出无限的硕果。